勞純燕 鄭曉軍
(浙江工業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法律人”視角與特質:政法院校新媒體突圍路徑
勞純燕 鄭曉軍
(浙江工業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內各機關部門、各學院、學生會、研究生會、社團等都積極運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搶占新媒體輿論場。對于政法院校來說,應基于“法律人”視角與特質,通過內容凸顯“法律屬性”,提供線上法律援助服務,打造獨具特色的法律文化與品牌,以及搭建與其他院校信息橋梁等路徑,提升政法院校新媒體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突圍。
政法院校;新媒體;法律屬性
“互聯網+”時代下,以微信、微博等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重要的宣傳陣地。《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對新媒體領域下高校宣傳工作提出了系統的要求和部署,各大高校也逐步推出各類新媒體平臺革新宣傳工作。政法院校避免新媒體同質化發展,提升平臺競爭力,迎接其他院校新媒體的嚴峻挑戰,極具現實意義。
(一)外部環境:處于“新媒體過剩”時期
新媒體時代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成為各院校的宣傳工作新平臺,高校內各機關部門、各學院、學生會、研究生會、社團等都積極搶占新媒體輿論場。隨著高校學生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對某一媒體平臺依賴性有減少的趨勢。目前,各高校新媒體平臺發展強勁,給政法院校新媒體造成了巨大沖擊。
(二)內部環境:發展模式傳統化
1.政法院校對微信公眾平臺認同度不高。盡管在現實中,政法院校大都擁有微信訂閱號,但對微信公眾平臺的重視程度仍較低。從政法院校微信運營團隊來看,平臺大多由學院基層團委、社團組織等非官方化組織運營,學院辦公室等官方機構沒有過多參與。由此可見,與同屬于人文社科類的人文院校相比,政法院校對新媒體平臺的認同度和支持度滯后,多持“不看好”態度,在態度上比較模糊。另外,從實際閱讀量、點贊量和WCI數據等來看,政法院校新媒體與其他優秀的新媒體差距甚遠。
2.新媒體平臺內容對“粉絲”缺乏吸引力。訂閱用戶數是新媒體平臺運營態勢最直觀的結果。目前,大多數政法院校微信平臺師生關注率都比較低,且其他院校學生幾乎不會對其進行關注。歸根結底,是大多數政法院校新媒體平臺仍扮演著“信息搬運工”的傳統媒體角色,推送的內容與其他院校推送的內容雷同,沒有表現出明顯特色化與差異化發展的特征,推送的內容大多是學校或學院內部新聞,缺乏吸引力。
政法院校新媒體相比高校官微、團委、學生會等其他媒體,在信息量、娛樂性、貼近性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但是作為政法院校新媒體,也有其他組織新媒體沒有的一大優勢——法律專業性,這不僅是政法院校新媒體必須承認的“法律人”的身份事實,也是區別于其他新媒體的重要特征,更是提升政法院校新媒體核心競爭力的一大利劍。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政法院校要善于利用這一優勢,專注法律內容生產和強化法律服務,以法科知識作為強有力的后盾發展新媒體平臺,打造政法院校新媒體品牌,走出新媒體發展困境。
(一)專業發展:內容凸顯“法律屬性”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是政法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政法院校新媒體既是學院品牌塑造的媒介,也是面向法科生的法學專業教育的知識媒介。政法院校新媒體建設要緊扣“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這一目標進行內容、話語和形式設計,植入法學人才培養元素和法學特色教育活動,將新媒體平臺打造成為“第二法學課堂”。
(二)服務發展:提供線上法律援助服務
政法院校新媒體需要強化服務,秉承“以所學回報社會,讓人人享有正義”的宗旨,以免費的線上法律援助滿足社會群體的法律需求,從而吸引用戶訂閱新媒體賬號。對于社會群體在新媒體后臺的留言,政法院校新媒體運營團隊應及時獲取,第一時間進行解答并反饋給微信訂閱用戶。通過由政法院校師生組成的線上法律援助團隊,為社會不特定群體進行普法宣傳教育、提供生活中法律咨詢解答,與微信粉絲形成互動,增加政法院校新媒體粉絲黏性。這樣既達到了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的目的,也為政法院校新媒體吸引了大批粉絲,同時也有助于政法院校社會美譽度的提升。
(三)特色發展:打造特色法律文化與品牌
政法院校應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營造法律文化氛圍。首先,政法院校新媒體平臺不應與高校其他新媒體平臺拼信息量,而要以特色取勝。而這種特色,即法律知識。對于高校內發生的事件,通過法學的專業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法律深度,用法律說話。其次,作為高校內部獨家法治媒體報道者,對熱點事件應給予權威性的解讀,形成公信力,從而發揮高校內部輿情引導作用。最后,政法院校新媒體平臺要樹立全體法科生參與的運營思路,增強法科生的主體意識,吸納法科生組建運營團隊,“眾籌”新聞進行法律解讀。
(四)社群發展:搭建與其他院校信息橋梁
政法院校要基于高校青年共同的興趣,利用法律人人“相關性”特征,在新媒體平臺上與其他院校學生形成互動和交流,依托法科生人際關系,讓政法院校新媒體平臺進行社群化傳播,形成法科生歸屬感,促進政法院校新媒體平臺成為高校內不同學院法律信息傳遞的橋梁。
新媒體時代下,政法院校要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法學專業優勢,特色發展,變革創新,應對其他院校新媒體的挑戰,開辟政法院校新媒體突圍路徑。總之,政法院校要通過專業發展、服務發展、特色發展和社群發展等模式,通過新媒體宣傳,增強政法院校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推動政法院校法學學科建設。
[1] 杜洪宇,王奇.“依法治國”大背景下的法治新媒體大有可為[J].記者搖籃,2016(9):37-38.
[2] 趙越.高校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狀況分析[D].沈陽:遼寧大學,2015.
[3] 劉佳,陳培璐.“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微信建設現狀與思考——以湖北省7所高校共青團微信為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2.
G206.2
A
1674-8883(2016)23-0281-01
勞純燕(1986—),女,浙江龍游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鄭曉軍(1996—),男,浙江溫州人,研究方向:傳媒與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