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琛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 拖拉機報社,河南 洛陽 471004)
國有企業報的發展、困境與對策分析
——以《LYT報》為例
吳晨琛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 拖拉機報社,河南 洛陽 471004)
《LYT報》創刊于20世紀50年代,其發展變化是我國特大型國有企業報的一個重要樣本。筆者分析了《LYT報》從企業內部報紙轉為公開報紙、從“吃皇糧”到“市場化”的嬗變,以及企業報市場化探索中的困境和新媒體帶來的沖擊。以《LYT報》為代表的企業報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保持生機和活力,必須既保持好本色又積極轉型,堅持貼近工人群眾、貼近市場和用戶、利用好新媒體三大原則。
企業報;功能;困境;新媒體;轉型
LYT是一家特大型國有生產制造企業,始建于1955年,地處我國中部工業城市洛陽,是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在我國機械制造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60余年的發展,LYT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革,是我國特大型國有企業創業成長、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樣本。
早在1954年10月,LYT還處在籌備時期,它的宣傳刊物《工作通訊》就已創刊。《工作通訊》于1957年1月更名為《LYT報》,是總廠黨委機關報,承擔著企業意志傳聲器、宣傳企業文化、服務工人群眾的作用。截至2016年10月,共出版6084期。自創刊以來,它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建廠60年來改革發展的重大事件,多次榮獲國家級及省級優秀企業報獎,在全國企業報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LYT報》60余年的發展歷程有兩個大的發展階段,即企業內部報紙時期和公開報紙時期。20世紀90年代,LYT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變革,在企業深度調整的過程中,報社由職能部門改制為經營單位,《LYT報》的功能也由單一的新聞宣傳轉變為“新聞宣傳+經營”雙輪驅動。
(一)1954年~1992年企業內部報紙時期
在這一時期,《LYT報》屬于企業內部報紙,是總廠黨委機關報。報社隸屬于總廠黨委宣傳部,與生產部門相區別,報社屬于職能部門,經費由總廠撥付。筆者把這一時期分為創刊初期、“文革”時期、復刊后高速發展期三個階段。
1. 1954年~1966年。在創刊初期,《LYT報》的主要任務是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和廠黨委決議,報道生產方面的消息,表彰好人好事,以及介紹一些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等。[1]這一階段,其出版量在3000份左右。
建廠初期的《LTY報》是一支“文化黏合劑”。LYT數量龐大的工人并不是本地人,他們是由于建廠的需要從全國各地調集而來的,這是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典型景觀。當時,與廠區同時建設的還有大批的生活、文化和商業設施,脫離故土、素不相識的大批人口在這片土地上扎根。《LYT報》在廠區和生活區廣泛發行,對“移植”來的工人群眾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起著積極作用。
2. 1966年~197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和破壞,從1966年底到1978年中,《LYT報》處于停刊狀態。
3. 1978年~1992年。1978年7月1日,《LYT報》復刊。這是《LYT報》作為內部報紙發展速度最快的階段。1984年底,出版量增至6200份,采編人員達到21人。[1]1985年,《LYT報》由周二刊改為周三刊。
(二)1992年以后公開報紙時期
1992年7月1日,《LYT報》正式編入國內統一刊號序列,同年9月,報社正式開展廣告業務,這標志著《LYT報》從企業內部報紙轉向公開報紙。從國家經濟和企業發展的大背景看,國有企業在1992年前后正經歷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革,隨著企業的深度調整,報社在1998年由職能部門改制為經營單位。《LYT報》在改革和轉型的道路上有成績,也有曲折。筆者以1998年改制為界,將這一時期分為市場化探索和實現市場化兩個階段。
1. 1992年~1998年。《LYT報》開始探索從企業內部報紙向公開報紙的轉型。這一階段,報社仍是隸屬于企業黨委宣傳部的職能部門,主要經費由企業撥付。報社對采編業務進行了調整,在此基礎上,1996年7月,《LYT報》新增了一期專刊,全國發行,獨立運作,自負盈虧,退出“吃皇糧”機制,這標志著《LYT報》開始嘗試走向市場。[2]
而1996年之后的兩年,正是國家對企業報大力整頓、多數報紙被淘汰的時期。這一年的12月,新聞出版署發出《關于報業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用兩年時間全部取消內部報紙。根據規定,對持有國內統一刊號的企業報,質量好的可分批轉為公開報紙,質量差的則被淘汰。經過一系列的壓縮和整頓,到1998年底,全國只剩下120多家公開發行的企業報。[3]
在這種大背景下,《LYT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河南省報紙質量檢測評定中,被審定為一級報紙,多名采編人員被評為省、市乃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這些成績說明,《LYT報》是企業報中的翹楚。
然而,它的生存危機也在這一階段開始顯現出來。一方面,這一時期的LYT正處在從計劃走向市場的深度調整期,無力負擔新聞宣傳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報社各部門活力不強,雖進行了市場化的初步探索,但受固有觀念、模式的限制,以及人員不流動、設備老化等因素的影響,廣告業務不振。
2. 1998年以后。1998年11月,經過改制,報社從企業職能部門中脫離出來,經過幾年的努力探索,實現了由企業機關向經營單位的轉變。《LYT報》在新聞報道內容上實現了從單一簡報式報道向多元化轉變;在經營業務上,實現了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同時,改革了工資分配制度,采編人員按有效勞動計算績效工資。2002年,創刊48年的《LYT報》成功實現了自辦發行。
《LYT報》采取“新聞宣傳+經營”雙輪驅動的模式,在新聞宣傳上接受企業黨委的領導和監督。與此同時,報社作為一個經營單位,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經費來源有四種:訂閱,主要是企業內部單位和企業社區群眾;形象宣傳,主要包括企業內部單位及供應商;廣告,主要是企業周邊商家;企業撥款,由于文化單位的特殊性,《LYT報》仍發揮著黨委機關報的重要職能,企業按年度撥付一定的經費。
近年來,《LYT報》“新聞宣傳+經營”雙輪驅動的模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在新聞宣傳方面,《LYT報》在工人群眾中的影響力下降。筆者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對《LYT報》的閱讀情況作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第一,建廠初期廠報宣傳陣地的作用在減弱。只有不到30%的員工能夠經常閱讀,有13%的員工表示“見不到報紙”,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報紙經常被堆放在辦公室,沒有下發到車間班組。第二,文化黏合的作用幾乎喪失。員工的參與度低,在參加調查的員工中,只有3%投過稿,有58%表示沒有時間或不知道投稿渠道,有14%表示“不感興趣”,不少稿件是上下級宣傳部門相互傳遞的產物。因而能反映出基層職工群眾工作狀態、思想情感的內容少之又少,稿件來源不足、不接地氣、缺乏真情實感成為普遍現象。
在對新媒體的調查中,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員工都歡迎并希望使用新媒體,并表現出一定的參與熱情。例如,有38%的員工表示微信開通后“我可以對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討論和活動”“我有問題可以直接和編輯記者對話”“我投稿更方便”。但同時,多數員工認為應該保留紙質報。
筆者通過訪談的形式對一線員工進行了訪問。在欄目上,員工關注最多的是集團和自己所在單位的新聞,最喜歡的前三個欄目,依次是“產品市場”“管理文化”“生活百科”。報紙上雖然設置了相關的欄目或話題,都存在不是原創、沒有觀點、不系統等問題,總之沒有形成品牌和特色。
在經營方面,新媒體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分去了很大一塊市場蛋糕,《LYT報》收入銳減。2015年年中,《LYT報》改為周一刊。報紙內容的萎縮又反過來加劇了經營的困難。在《LYT報》的發展歷史中,僅在1954年~1957年的創刊初期為周一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周二刊,1985年曾改為周三刊,2010年回歸周二刊。可見,2015年的減刊是《LYT報》發展中的一個低點,也是企業報遭遇新媒體沖擊后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陣痛期。
此外,企業撥付經費的減少也加劇了經營困難。近年來,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報紙撥付的經費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在管理上,以經濟效益作為考核指標的模式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激發了《LYT報》的活力。但由于經濟指標是對管理者的唯一硬性考核指標,使得管理者對稿件的要求放松。對采編人員按有效勞動計算績效工資的考核方式,只有“量”的計算,很少“質”的評比,使得采編人員在稿件處理上重“量”不重“質”。這些因素造成了報紙質量下降,可讀性不強。
筆者認為,“新聞宣傳+經營”雙輪驅動的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適應了經濟社會和企業變革的需要,讓脫離機關后的《LYT報》增加了活力,獲得了發展。但它的弊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充分暴露了出來。首先,作為企業黨委機關報,它必須具有服務工人群眾的“普惠性”,而作為一個經營實體,它又具有市場的“逐利性”,在《LYT報》艱難地尋找平衡的過程中,“軟”的報紙質量常常讓位于“硬”的經濟指標。其次,作為行業報,《LYT報》的受眾只能是特定人群,雖然獲得刊號后成為公開報紙,但其發行量無法趕超大眾報刊,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最后,新媒體的出現不僅嚴重沖擊了廣告業務,其傳播及時、廣泛、生動等優勢也使供應商不再依賴《LYT報》的行業影響力進行形象宣傳,報紙經營困難加劇。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LYT報》新聞宣傳和經營的雙重功能都受到了削弱。
《LYT報》創刊于20世紀50年代,其60年的發展變化是我國企業報的一個重要樣本。在新媒體興起、紙媒或落寞或死亡的現實環境下,企業報要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生存發展的道路,筆者認為,必須堅持以下三大原則:第一,堅守陣地,保持本色,貼近工人群眾。第二,貼近市場和用戶,開發外刊。第三,勇于變革,利用好新媒體。
(一)在欄目創新上大膽探索實踐,打造工人群眾喜聞樂見的品牌特色欄目
無論時代怎樣變化,《LYT報》作為一份國有企業報,其服務工人群眾的根本屬性不能變,這一點與民營、私營企業有著本質區別。如果因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報紙質量不能保證,不能受到工人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國有企業報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方面,采編人員應多跑一線,多采寫工人群眾的工作、生活狀態,讓稿件接地氣;從產品、市場、管理、文化等員工喜歡的欄目中,多挖掘話題,創新形式,打造出特色和品牌,增加內容的含金量。
另一方面,要改革評價機制。文化是難以量化的,不應把經濟指標作為考核管理者的唯一指標,可開展管理者、讀者、同行業間多層次的評報活動,將報紙質量作為評價管理者的一項重要標準;要鼓勵采編人員進行欄目創新,寫出具有思想性和可讀性的稿件,發揮紙媒原創、獨家、深度的優勢;此外,還要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業務素養。
同時,要密切聯系工人群眾,通過多種渠道鼓勵員工積極投稿、建言獻策,發揮出企業報輿論陣地、文化高地的作用。
(二)細分服務對象,開發權威性的外部刊物
在誕生初期,企業報就有外樹品牌、聯絡經銷商和用戶的作用。《中國早期企業報的出版與功能》一文提到,近代企業家們“紛紛利用企業專刊這一輿論工具,發表和刊載對企業和品牌有利的見解和主張,從國家命運到行業發展,從技術進步到各界匡扶,使企業內外互通消息,以促經營,加深經銷商、消費者等對企業的認識”,“社會外界也將企業報作為企業的一部分,視為企業品牌文化和精神的凝結”。[4]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LYT成功實現了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經營型企業的轉型。但《LYT報》的內容制作卻始終局限在企業內部和社區,雖然也嘗試過市場專刊,但都淺嘗輒止。
要在對內服務好工人群眾的基礎上,開發出外部刊物,把服務對象延伸至如今遍布全球的經銷商和終端用戶。要對經銷商和終端用戶的需求開展廣泛而扎實的調研,建立用戶檔案庫,利用企業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制作出品牌宣傳、市場分析、行業交流等特色欄目,打造出農機領域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外部刊物。
(三)利用好新媒體手段
微信等新媒體是大勢所趨。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應在保留紙質報的基礎上,開發出《LYT報》的微信平臺。紙質報具有深度、特色、獨家、權威的優勢,微信具有及時、廣泛、互動、信息量大的優勢,二者相互補充,可相得益彰。
在微信上定期、及時地推送企業新聞和產品信息,集文字、聲音、視頻于一體。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好微信的互動和服務兩大功能。用戶可通過微信咨詢企業服務、產品信息等內容,并參與話題討論、發表作品等;同時,為用戶提供補貼政策、行業信息、農機農技知識等方面的服務,開發出有特色的知識服務和文化服務項目,并積極探索盈利模式,實現從免費到付費的轉變。
[1] 趙毅,劉明,段國棟,等.一拖廠志(1953-1984)[M].洛陽: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廠志總編輯室,1985:237-238.
[2] 王二龍,劉永樂,田鵬,等.中國一拖志(1985-2010)(上下卷)[M].洛陽:《中國一拖志》編審委員會,2015:565.
[3] 肖紅丹.我國企業報刊的發展歷程與趨勢研究[D].山東大學,2014:33.
[4] 杜艷艷,袁宏偉.中國早期企業報的出版與功能[J].中國出版,2013(11):65-68.
[5] 殷照玲.大型國有企業單位制社區空間變遷的個案研究——以中西部地區大型國有企業LYT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6] 張波.讓“行業”變“專業”——以《中國公路》為例剖析行業期刊生存之路[J].傳媒,2016(10):24-25.
[7] 徐繼宏,王江紅,宋杰.探索新媒體時代企業報的轉型創新模式[J].傳媒評論,2015(5):44-46.
[8] 謝耀軍.讓企業報厚重起來[J].新聞與寫作,2013(6):88-89.
G215
A
1674-8883(2016)23-02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