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娟
作文教學的“先放后收”
◎陳小娟
目前,作文教學雖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但學生的作文水平依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作文教學中“收”與“放”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教師。本文從“收”與“放”的內涵、關系、意義、做法等方面入手進行初步探索。
傳統作文教學有“放膽文”和“小心文”的說法。放,解脫約束,得到自由的意思。收,即聚攏約束。先放就是說先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心聲,讓學生在輕松自由、自主的狀態下放飛自己的心靈,實現我手寫我心。同時讓學生毫無約束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由環境,不進行干涉,使學生能夠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后收就是學生在經歷了“放膽文”的寫作后,對寫作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教師再告訴他們寫作的方法和要求,學生按照這個要求寫作,實現對文章技巧的重視,使其能夠遵循寫作的規律,行文歸于法則。先放后收的寫作教學原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放”與“收”,“放”是前提,“收”是關鍵。只有“放”得開,“收”才有依據,也只有“收”的攏,“放”才有意義,文章才能由粗入精。“放”和“收”是一對辯證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舊唐書·孫思邈傳》載:“邈告盧照鄰曰:膽欲大而心欲小。”膽大和心小是辯證統一的,膽大后思維活躍了,便要小心謹慎的謀篇布局。“放”并不代表著撒手不管,而是讓學生放開思維,多積累,促成量變。同時,“收”,也不是要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教師以寫作規則打開放的另一個更高的境界,促成質變,因此“收”是為了更好的“放”。在應試教育的迫切要求下,教師往往因為分數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模板式的訓練,一到考試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作文水平怎么都提高不上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到來,“先放后收”的作文教學模式備受推崇。
首先,“放”有利于解放學生的天性,擴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主動性。長久的模式訓練,壓制了學生的思想,使得學生畏懼寫作,提筆就害怕。而“先放”首先要解放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沒有顧慮,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甚至有了創新。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創作,久而久之,學生就不害怕寫作,反而對寫作有了興趣。其次,“放”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教師放手讓學生進行寫作,學生毫無約束地暢所欲言,每一篇作文都體現了學生不同的風格,也體現了每個學生寫作的真實情況,哪個地方有待加強,需要訓練,哪些地方寫的不錯,教師都能夠心中有數,從而能夠針對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進行有目的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最后,有“放”就要有“收”,“收”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水平,總結經驗,也有利于自己寫作的轉化和進步。“收”對于師生而言都是必須要有的方法和過程,是相對于“放”而言的。教師一開始的“放縱”引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經過了大量的寫作訓練之后,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開始自我總結經驗以達到新的階段,此時教師的適時點撥指導,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得到轉化。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寫作的要求為“先放后收”增添了活力,從寫話到習作,旨在降低學生寫作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例如,在第一學段中指出“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等。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等等,這些都促使教師為學生寫作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綜上所述,“先收后放”符合兒童學習心理發展的特點,鼓勵學生敢說、敢想、敢寫,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其次也遵循了人們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人們認識事物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由量變發生質變的過程。最后“先放后收”還符合寫作的規律,寫作能力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需要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慢慢訓練,“先放”就是學生積累素材的過程,而“收”就是對于這些素材進行整合,將其表達得更好的過程。
(一)放出自我以求真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的發生本是為著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鳴出內心的感興。順著這兩個傾向的,自然會不容自遏的高興的說。”寫作同樣也是如此,學生倘若內心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自然想要把自己的內心一吐為快。我們常常要求作文要說真話,用真心,流真情,而往往教師對學生需要表達的加以控制,學生內心考慮到老師的要求,剛要寫下的話又默默地放回了心里,不敢寫,寫出來不符合要求就變成了走題,不符合要求。筆者在輔導機構看到過學生對老師作文教學的愿望:“我希望老師上課時不要講的太細。太細了話,我們就會按照你講的來寫……”由此可見學生本身是渴望表真心,說實話的。學生心里想的不能寫,老師要求學生寫本來就沒有經歷過的事,學生只能咬著筆尖痛苦地糾結,沒有內容可寫,最后只能模仿、抄襲、瞎編,又談何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讓學生釋放出內心世界,不做具體要求,讓學生想什么就寫什么,學生自然會毫無約束地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
(二)放寬命題以求趣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他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在認識事物學習知識的時候,一旦有了高度的興趣,他的思維就很容易打開。學生的作文一般都是緊緊圍繞著教師的要求,這樣的寫作一般會受命題的約束,其思維也就受到了限制,學生只能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地死磕這個命題,而不能從多個角度去研究命題。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開放思維的空間,允許學生采用多種表達方式,由“多寫一文”轉變為“一文多寫”。例如寫雪,學生可以贊揚雪,可以貶雪等等,教師對題目沒有過多限制,允許學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理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心體驗,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自然就產生了興趣。
(三)放開形式以求新
作文教學的核心是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既是語言文字的學習者,還是其應用者和創造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放開教學形式,不要僅僅局限于對范文的學習,局限于講授的教學方式,局限于書本,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親近生活,親近自然,親近社會,甚至學生還可以走出教室進行觀察。教師將作文教學向學校各科、家庭和社會開放,注重教學與外部各方面的聯系,不僅是單純的文字技巧的訓練,還可以是說話訓練、口頭方式的訓練、多句式的訓練等等,采用讀寫結合,以說促寫,培養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等等。當然教師還可以采用專題作文訓練、想象訓練,讓學生在寫作時思維更加寬闊,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甚至能推陳出新,寫出更多有創意的文章。
(四)放寬評價以求勝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渴望成功,渴望被他人贊揚、夸獎和認可,當他們好不容易寫出一篇作文時,他們期待得到他人的欣賞和贊揚,從而覺得有成就感。這時候若老師帶著挑刺的心理,帶著傳統的作文評價標準,甚至拿著“道德至上”的標準,認為作文應該歌頌美好,痛斥丑惡,勢必會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剛入學,他們遇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件,也就是生活中的這些點點滴滴,我們所謂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構成了他們的生活,那些立意高遠深刻的文章他們如何去寫?因此教師應該放寬評價標準,尊重學生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對應不同的要求,以“通順連貫”為基礎,逐漸上升要求,多鼓勵表揚,少批評刪改。葉圣陶說:“學生作文里任何一點可取的地方,都應該找出來,肯定他們的寫法。”教師要用發現美的眼光去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很小很短的字詞句,這樣就可以使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用心思寫的地方老師都觀察到了,這樣每個人都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也就盼望下次還能成功,從而就會多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這樣也就有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后收自我以求精
梁啟超認為應該教會學生寫作“規矩”,提高學生的作文教學水平,因此“收”指的是寫作規律、技巧和方法,當然,我們還可以把“收”理解為合理準確地表情達意。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可能因為基礎問題、語言積累的原因,不能準確地說出心中的想法;又或者因為文體意識不強,不能選擇合適的文體表達;甚至還有的學生理解錯誤,選材上面出現問題等等,因而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適當的寫作技巧。當因為“放”后學生洋洋灑灑地寫出了自己認為合理的作文后,由于自我評價、知識貧乏等問題,必然對作文的理解有些缺陷,這些在行文中都會體現,多少會出現自己發現不了的語法錯誤、結構錯誤等等,甚至因為自身的思維局限導致內容貧乏。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討論、講解等方式,恰當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在“放”的基礎上學會“收”,學會檢驗自己,學會反思,糾正語言、結構等問題,使文章更加精煉、簡潔,立意更加深刻。
“放”和“收”是相互聯系,互相滲透的,“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是“收”的基礎,但“收”也制約著“放”,促使“放”向“收”轉化。這一“放”一“收”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師合理掌握,遵循“先放后收,以放為主,放中漸收”的客觀規律,達到提高作文教學的目的。
(一)明確目的
在實行“放收結合”的作文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在思想上有明確的目的,學生也要十分清楚,教師在放手時需要對學生講清楚,實行“放收結合”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寫作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使他們達到能獨立寫、獨立修改,由“要我寫”變成“我要寫”,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放任自我。在“先放后收”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應該緊緊瞄準培養獨立寫作的總目標,互相配合訓練,這樣才能做到放而不亂,收而不死,有的放矢,收獲最佳的效果。
(二)適度指導
“先放后收”作文教學的關鍵是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只有放得開,學生的思維才能打開,才能有內容可寫;只有收的攏,才能使有了基礎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作文才能符合寫作規律,才能更加嚴謹,語言更加精煉。但是放得開也需要教師適當地引導和提示,學生很多時候從一個簡短的題目中,很難在腦中確立好目標,沒有方向感,感覺像是頭腦中有很多東西可是卻又寫不出來,這時老師就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特別是對基礎差的學生,這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收”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評價并交流意見,讓學生把對這篇作文的想法說出來,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概括、講解,甚至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些專業術語、概念,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幫學生潤色。
(三)靈活運用
在實際教學中,因為年級不同,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就不同,每個年級段都有學期任務,教師不能因為過分注重“先放后收”而耽誤教學進度,影響學期計劃。另外,由于作文有多種文體,例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不同的文體都有其特有的教學內容;例如在小學中還經常會有詩歌擴寫,童話故事續寫等,這就需要教師酌情分析,明確何時放,何時收。需要注意的是,“先放后收”不只是在學生一學期的作文學習中,在平時一節課中,一項訓練中,一篇寫作中都可以采取這種方式,甚至不局限于只能“放”一次“收”一次,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轉變,這就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具體的了解。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淅生.放收結合,培養學生獨立作文能力(上)[J].十堰大學學報,1991,(1).
[3]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李霞.作文教學需“先放后收”[J].作文教學研究.2012,(1).
[5]季海剛.放與收——傳統作文訓練方法偶得[J].語文學習,1980,(2).
[6]周一貫.放膽、放手與放飛[J].新作文,2008,(11).
(陳小娟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