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虎
誘導,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良藥
◎羅 虎
北宋理學家張載曾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他強調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學中,興趣就是學生對作文產生快感的催化劑,也是學生努力寫好作文的助推器,如果沒有興趣,寫好作文就無從談起,即使教師指導再得法,講評再精彩,批閱再細致,學生作文也是東拼西湊,敷衍了事,缺少真情實感。初中學生正處在學習轉型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強烈,求異質疑和探究癡迷的興趣尤其濃厚,“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愿特別明顯,所以教師適時適度地誘導,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注重個性差異和群體意識,處理好整體與局部關系,是培養學生作文興趣、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作為誘導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
“皮格馬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在充滿信任和贊賞的環境中,人則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隨著心態的改變,行動也越來越積極,最終做出更好的成績。激勵誘導是指在指導、批改和講評作文時,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對學生作文給予積極向上的、富有鼓勵性評價的一種方法。在指導作文時,教師首先闡明作文在生活中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幫助學生祛除畏懼作文的情緒,消除懼怕寫作的心理,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寫作能力,誘導其寫作的信心。比如在課堂上以和藹可親、和諧溫馨的語氣態度親近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放松負擔的同時,采用“我手寫我心,我口抒我情”的方式,激勵學生編故事、講故事,讓學生產生聽故事的興趣,進而有意識地對一些懼怕作文的學生也通過讀、編、講、寫的方式,肯定他們的作文行為,激發其作文興趣。學生的作文,有優有劣,有口頭有書面,教師在批改與講評中要認真對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現象,善于尋找他們作文中的長處,發現閃光點,采用面批的方式,依據評改作文的十二項標準,有選擇性地從重點、主旨、立意、取材、扣題、詳略、結構、過渡、語言修辭、標點符號、寫作手法、文體因素以及書寫等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加以肯定,給予鼓勵,進行激發。即使遇到抄襲來的作文,教師也應該理性的對待,不能以“抄襲可恥”的批語一詞了之,這樣對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有很大的挫傷,教師應認識到這類學生有寫好作文的意愿,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一些善意的批注:“這篇作文寫得非常成功,能仿寫別人的作文真是一個好辦法,如果能把別人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會更好,相信你一定會這樣做的!”另外,教師應該降低自己的眼光,以兒童的視角和思維來要求學生,一次平等的交流、一句溫馨的話語、一個甜蜜的微笑、一段舒心的評語都可能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喜悅、勝利的曙光和寫作的希望。
情景體驗是指學生在參與某種情境或活動的親身經歷中,通過體驗,獲得真切的感受來認識事物、感悟道理。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實物、圖畫、音樂、語言、表演等途徑,創設豐富的、形象生動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對創設的情境進行細致的觀察,使學生沉浸在那些豐富而有美感的情境中,獲得美的感受,激發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操千曲而后曉聲”,有了這種體驗, 學生通過想象,就會自然而然的把事物的本質 、生活的豐富多彩、圖畫的形象、音樂的美感、表演的感受等寫出來。社會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作文素材,是學生習作的一個“大熔爐”,家庭也是學生真情實感最為直露表白的平臺,校園學習生活更是學生學會寫作文的重要實踐訓練基地:這些都為作文提供了廣闊而又豐富的情境素材 。只要我們認真體驗,去粗取精 、切中肯綮、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就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會當凌絕頂”,怎能“一覽眾山小 ”;不“獨坐敬亭山”,怎會“相看兩不厭”;不“橫看成嶺側成峰”,怎曉“遠近高低各不同”。一片葉子、一朵小花、一抔泥土,讓學生觀察它的形狀,看視它的顏色,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就會樂于觀察,勤于思考,精于感悟,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如果說體驗情境是學生產生興趣的基石,那么誘導就是寫好作文的源泉。比如,寫作前我們可以做一些親身體驗活動:拿起一支粉筆,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形狀、顏色,摸摸它,明了它的功用,敲敲它,聽聽它的聲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質地,再通過想象和聯想,賦予它更深層的含義。這樣學生寫作文一定會筆下風起云生、思如泉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譬如通過“雞蛋為什么會浮出水面”的實驗情境體驗,學生會興趣盎然地寫出同質異構的作文《雞蛋浮出水面的原因》(說明文)、《一次有趣的實驗》(記敘文),這對于理解《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有很大的益處,同時又提高了作文水平。又如通過課堂表演,讓學生既感悟到表演的精到之處,又體驗到音樂舞蹈帶來的享受,學生自然而然會興趣倍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靠這種內驅力自然會寫出好作文來。情景體驗誘導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我們優化情境,目的明確,誘導得法,體驗深刻,一定會點燃學生創作激情。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自然、社會、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是“動手與動腦”的結合,是“知與行”的統一。它主要采用參觀、探究、調查、訪問、考察、勞動實踐等活動來培養學生感受生活和創作的興趣。其中參觀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成為初中生最直接、最感興趣的活動。大自然是偉大神奇的,它造就了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諸如春花秋月、蒼松翠柏、險峰危崖、激水急流……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和美妙的遐想,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也給我們帶來知識的源泉和豐富的想象。參觀旅游,人人喜愛;熱愛自然,人之本性。看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聽到曠古的天籟之音和玄妙的天人對話,《滕王閣序》破空出世,《永州八記》應運而生,《岳陽樓記》意境高遠,《醉翁亭記》曲徑通幽……這些名家之作無不與作者游歷感悟大自然有關。做為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游歷之心無比強烈,為緩減學習壓力,帶領學生到條件許可的風景區參觀旅游,這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參觀需要老師的誘導,引導學生從表象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內在的理性感悟。久而久之,學生就自然消除了怕寫作文的心理。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學生的又一有效途徑,學生對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實踐活動充滿了好奇,教師應因勢利導指導他們把這一過程敘述出來,也會激起他們作文的興趣。
根據中學生認知規律的心理特點,人的大腦接觸新異刺激,大腦皮層會產生興奮中心,而多媒體的運用恰能針對這個認知特點,協助教師創設情境,讓活潑有趣的學習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與學習熱情,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促成學生的學習動機。多媒體電化教學,集聲、形、景、光、電于一體。它信息含量大、傳遞快捷、內容集中、重點突出、圖像色彩艷麗,為學生體察大自然、感悟生活和領略社會的多姿多彩的現象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這些材料內容新穎,會引發學生的新奇感、共鳴感,給學生以極大地刺激和引誘,讓學生在這些直觀可感的形象的誘導下,通過想象連綴成敘事性強、景物描寫細致、抒情意味濃厚的作文。在作文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家鄉熟悉的美麗風光圖片,讓學生學寫寫景抒情散文;可以選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人故事,寫一篇觀后感;亦可選擇一些新聞報道,關閉聲音播放,然后摹寫新聞報道;也可以攝錄一些學校生活圖片,讓學生配上解說詞。雖然多媒體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畫面缺少逼真性、立體性、全息性,限制了觀察空間,但它給了學生新奇的感受,讓學生產生了極大地興趣。
口語交際,是提高作文興趣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而課前演講和課堂辯論成為當前學生最切合實際的最有效的方式。課前幾分鐘演講,內容寬泛,形式自由,學生可以從自己最熟悉的內容著手,可以介紹我的家,介紹親朋好友,介紹熟悉的動植物,講名人故事,說幽默笑話,談論讀后感(觀后感),評品每日新聞,表演課本劇,學當主持人、導游等等,學生說完演完后,教師適時的指點誘導,讓他們動手寫下演講的氛圍和內容,學生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往往會產生成功后的愉悅,收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樣的誘導,學生寫作起來很輕松,極大地調動了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習作興趣。辯論是現在作文教學常用的一種形式,它主要通過組織學生就某一個事物或問題發表正反兩方面的見解進行爭論。辯論常常會使學生大腦處于高興和亢奮當中,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辯論者的注意力,從而使思維分外敏捷,語言很是流暢,神情關注格外集中,印象思路特別清晰深刻,教師可以利用好這個機會因勢利導,把這場辯論的過程寫成記敘文,把辯論的語言組成議論文等等。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是教學促進兒童發展的起點,是提高學習質量的保證。”興趣是學生作文的內驅力。因而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文興趣誘導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學生做生活和學習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表達、敢于動筆,就一定能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漂亮的文章來!
(羅虎 甘肅省民樂縣第四中學 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