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森
巧用不等式解《魚我所欲也》中的難點
◎程 森
《魚我所欲也》是初中語文課程中的傳統篇目。作者思路非常清晰,只是提出論點后,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分析闡述的部分,讓人難以理解。筆者在學生時代,對這個問題就沒弄太清楚,后來經過深入學習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但又覺得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在教學中除了強行灌輸給學生,很難找到一種讓學生真正理解并容易接受的好方法。請教一些老教師,得知這也是困惑他們多年的一個問題。所以,學習這一課,我總是將“理解作者分析闡釋觀點的思路”作為學習的難點,并試圖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但結果總是讓人失望。
而今年的一堂課,卻讓筆者有了新的收獲。于是,筆者將數學中的不等式引入課堂,使這一困惑我多年的問題迎刃而解。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孟子的“性善論”和“四種本心”的思想,并且疏通了文意,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是:舍生取義。(生齊答)那么作者是怎樣論證這一觀點的呢?作者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按小組討論,回答。
生甲:作者開頭用比喻提出論點,然后進行論證……
生乙: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生丙:作者提出論點后,對論點進行分析,然后舉例論證,告誡人們不要失掉“本心”
……
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都不錯,作者的行文思路很清晰:第一段先用比喻提出論點,再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進行分析闡釋,接著又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善心,之所以賢者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沒有失掉“本心”。第二段作者又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證明了,失去“本心”之舉不可為,從而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師:在行文思路上還有沒有覺得比較難理解的地方?不妨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生甲:大體思路我還能理解,只是作者在提出觀點后,對論點的分析我有點糊涂,好像很繞彎子。
師:有沒有同學能給他解釋一下?(鴉雀無聲)看起來這部分真的很難懂。
生甲:難懂。
生乙:繞著繞著就暈了。
……
師: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一部分作者講了哪些方面的問題?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生甲:生與義。
生 義 (師板書)
生乙:還有死。
死 (師板書)
師:還有沒有?(鴉雀無聲)
師:那么“義”就是作者在文中說的什么?
生甲:所欲有甚于生者。
生 義 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 (師板書)
師:對,所喜愛的有比“生”更重要的,那就是“義”。那么,除了“所欲有甚于生者”,還有什么?
生甲:所惡有甚于死者。
生 義 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 所惡有甚于死者 (師板書)
師:對!也就是什么?
生齊答:不義。
生 義 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 不義 所惡有甚于死者 (師板書)
師:對,這幾句話作者主要探討的就是生與義、死與不義之間的關系。那么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先分析第一句。
生甲: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就是“義”。在作者看來,一個人認為“義”比“生”更重要時,他就不會茍且偷生。
師:很好!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認為“義”的價值大于“生”的價值時,他就不會茍且偷生。(我順手在“生”與“義”之間加了個“<”,居然呈現在學生面前一個不等式!)
生 < 義 所欲有甚于生者 (師板書)
(我靈機一動,如果把這幾個句子轉化為不等式,是不是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呢?于是我又在“義”和“所欲有甚于生者”之間加了個“=”號。)
生 < 義 = 所欲有甚于生者 (師板書)
生:哦!(表示學生已經會意)
師:如果一個人把“義”看的比“生”更重要,那么他就不會茍且偷生,做不義之事。也就是“不為茍得也”。
生 < 義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不為茍得也 (師板書)
生:明白了!
師:那請同學們看著這個不等式再把這句話讀一下,看能不能幫助你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后進一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生:自讀。(表示已經明白)
師: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能不能把下面幾句話也轉化成不等式。(生思考和討論)
生甲:對“死”的厭惡程度小于“不義”,“不義”等于“所惡有甚于死”,所以“患有所不避”。
死 < 不義 = 所惡有甚于死 → 患有所不避 (師板書)
師:能不能給大家解釋一下?
生甲:當一個人厭惡“不義”的程度大于“死”時,所以就算“死”他也不會去做“不義”之事去躲避災禍,這樣就做到“舍生取義”。
生乙:由“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可以推出生大于一切,那么“生”也就大于“義”。如果一個人把生命看的比“義”還重要,那么凡是可以得生者他都會用。也就是: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生 > 義 → 凡可以得生者都可以用
(師板書)
生丙:由“人之所欲莫甚于死”,可以推出厭惡(怕)“死”的程度大于一切,也就是“死”大于“不義”,那么凡是可以不死的方法他都會用,也就是“凡可以避患者都可為”,包括不義之舉。
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 死 > 不義 → 凡可以避患者都可為
(師板書)
師:不難看出作者提出論點以后,從兩方面加以分析闡釋,大家思考一下是從哪兩個反面?
生甲:先從正面,再從反面,第二方面是作者的假設。
生乙:一方面從“舍生取義”,一方面從“舍義求生”。
師:很好!正反兩方面,對觀點的論證就更全面,更有說服力。整體板書:
生 < 義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不為茍得也
正面
死 < 不義 = 所惡有甚于死 → 患有所不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生 > 義 → 凡可以得生者都可用
反面
人之所誤莫甚于死 → 死 > 不義 → 凡可以避患者都可為
師:根據這四個不等式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能不能試著把它背下來?(生自由誦讀)
師:找同學試背。(基本都能背出來)請同學齊讀,進一步感知課文。
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雖然有一個沒能很好的完成,但筆者感覺本節課收獲頗多。首先,本節課將學生難懂,教師難講的知識點,巧用四個不等式非常清晰地將其說明清楚,讓學生真正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并能根據不等式很快將文段背出,這是本節課最大的收獲。其次,通過這堂課,我覺得老師上課決不能拘泥于教案,更不能為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趕進度。課堂上很可能會出現課前沒有預設的問題,教師一定要善于抓住瞬間的靈感,并充分利用它,帶領學生做一些更有意義的嘗試,盡管某次嘗試可能會是失敗的,但對開發學生的思維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再次,俗話說“文史不分家”,事實證明“文理也是一家”。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掌握的知識絕對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學科,而要廣泛涉獵,博采眾長,同時要能綜合運用各科所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本節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將“不等式”引入語文課堂,并取得成功,可謂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試著用解決其他學科問題的辦法去解決本學科出現的問題,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最后,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你不時就會有驚喜的發現和新的收獲!
(程森 江蘇徐州豐縣初級中學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