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甘肅省平涼市第四中學)
學困生轉化的初探
馬麗
(甘肅省平涼市第四中學)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個體的健全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因此,學校教育不是單純地培養少數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學困生的轉化問題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學困生;學校教育;轉化;基本素質
學困生是學校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通常在知識掌握、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行為品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離。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每個學困生的表現都不一樣。有的后進生個性沖動,經常與其他學生鬧矛盾;有的后進生自控力差,經常曠課無心學習;有的后進生性格內向,自我封閉,不善與人交流。因此,想找到轉化學困生的方法,就要先分析其成因。
1.家庭因素
分析研究所有學困生,大多數的學困生家庭存在問題。有的父母離異或早逝,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極端或懦弱;有的由老人照顧的留守兒童,長期的溺愛造成孩子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家庭生活拮據或父母殘疾,造成孩子心理自卑壓抑……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避風港,是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主陣地,失去了家庭溫暖和家人的關愛,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從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成為學困生。
2.智力因素
學業成績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我們注重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業或成績影響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學生之間智力的個體差別。如同人的手指不一樣長那樣,學生的智力水平也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有些孩子認真聽講,非常乖巧,表現良好,但就是學業成績不夠理想。這時我們的教師就要認真分析原因,切勿一刀切,對學生全盤否定。
3.習慣因素
學困生的特征之一就是養成了不良習慣。有些學困生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沒有約束力,懶惰不勤奮或過于依賴他人。這些不良習慣會使他們在學習上不用心,學習效率低,久而久之,他們會無所謂成績的好壞,對課堂沒有約束力,擾亂課堂秩序,甚至變得無責任心,時間一長逐漸變為學困生。
4.學校因素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填鴨式”或“管教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被動,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評價和檢測一刀切,沒有注意學生之間智力和水平的差距。有時會導致學生的心理不平衡,對教師排斥,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
通過深入研究了解學困生,分析其成因之后,我們就要有的放矢地去探索方法,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1.家校合作是關鍵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人的關心和關愛對孩子尤為重要。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孩子都想得到家長的重視和認可,也想與家長分享在學校的成功與喜悅,因此,教師應與家長多聯系,將孩子在學校的閃光點和進步反映給家長,讓家長對孩子有信心,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
2.奉獻愛心和關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后進生的心靈其實更為脆弱,他們更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和關愛。教師如果能給予后進生真誠的愛與尊重,循循善誘,幫助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困難,與他們敞開心扉交朋友,就能撫摸他們脆弱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讓他們對學習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
3.挖掘后進生的閃光點,使其樹立信心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后進生也不例外。教師要擅長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利用他們的長處,讓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會覺得比別的學生矮一截。只要能樹立信心,他們就能勇于面對自己的缺點,努力改變,化自卑為自尊,化壓力為動力,慢慢進步,逐漸趕上他人。
4.發揮集體優勢,共榮共辱形成合力
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不能只靠班主任,班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級中的班委會和小組都能幫助后進生進步。學生其實比教師更能理解和貼近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能事半功倍。在班級中形成合力,約束和規范后進生的行為,幫助他們改正自己的缺點,努力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良好的班級氛圍和班風是學困生轉化工作強有力的后盾。
5.實行課程改革,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中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沉悶而枯燥,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被動,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而新課程改革中,提倡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探討中解決問題,在訓練中鞏固所學知識。這樣的課堂生動活潑,學生有了學習的自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且新課程的小組教學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加深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架起了學生之間友誼的橋梁,使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總之,只要我們認真分析研究學困生,找出學困生的問題所在,緊密結合家長和學生,細心、耐心地幫助他們,關懷他們,再加上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教育和樂觀的精神,一定會使學困生進步,且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王磊.初中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08.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