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洪麗,楊曼
(1 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2 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慕課的實踐困惑及其反思
賀洪麗1,楊曼2
(1 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2 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在“互聯網+”背景下,“慕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教學方式引發了一場全球性教育革命。但在帶來豐碩成果的同時,世人對它的質疑和困惑一直存在,因為慕課遭遇了高報名低完成率的實踐危機,面臨著社會認可度低的尷尬,受到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挑戰,不能滿足邊緣群體的差異化需求等。這些都亟需解決。只有認識到慕課不是唯一、萬能的教學模式,不能孤立、表面地看待慕課,“課程搬家式”的慕課模式并不能使教學達到高效,慕課的精髓在于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才能辯證地看待和解決慕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慕課 實踐困惑 反思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信息技術逐漸掀起了教學方式的改革浪潮。作為現代信息技術催生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慕課以成本低、大規模、多學科、個性化、開放化等優勢,在世界范圍內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對各種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法、教學方式、管理模式等的再造帶來“破壞性的創新”,影響力巨大[1]。EDX總裁認為,慕課已經顯現“未來教育的曙光”[2],斯坦福大學校長甚至將慕課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場數字海嘯”[3],威力席卷全球。
從以上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慕課對于現代教育的實用價值無疑是巨大的,它的出現促進了教育資源分配的合理化和教學的高效化,世人對它的評價是至高的,對慕課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希望。2012年是全世界的“慕課元年”,在“互聯網+”時代,慕課掀起了一場顛覆性的教育革命浪潮,在短時間內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到全球,并成為國內外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眾多國家或地方將其作為教學方式與課程改革的首選發展方向。然而,慕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世人在對其贊許的同時,對它的質疑和批判也一直相伴隨行。
人們對慕課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的擔憂是慕課不斷遭遇質疑和批判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實踐中,注冊慕課的學習者人數眾多,但真正完成慕課學習的人很少,慕課實施的預期效果大打折扣;慕課學習者在結業時會面臨就業市場的篩選,而由于現代社會對慕課認可度不高,慕課結業者的市場競爭力差,頻頻“折戟沉沙”等。因此,對于慕課,我們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要對其在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批判性的思考,理性、客觀地認識和反思慕課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迎接慕課革命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從而為我國教育的發展創設一個更優、更適合的平臺。
(一)慕課遭遇高報名、低完成率的實踐危機
慕課在理念和技術層面上都高度契合教育的現代化指向,但注冊學習學生的高報名低完成率是慕課的一大軟肋。以斯坦福大學的Udacity公司的開課為例,完成率僅有5%至16%,而通過率更低。無獨有偶,2014年初由上海交通大學推出的我國首批4門課程,約6萬人注冊學習,然而,從其中的一門課程“數學之旅”來看,最后只有3%的人拿到了“結課證書”。有研究者曾對慕課中文用戶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問卷調研,調查發現,在中國用戶中,選擇1門慕課課程學習的人有29%,選擇了2或3門的有43%,選擇4到10門的有25%,但到最后只有6%的用戶完成了所選的全部課程,16%的用戶所選課程完成不到一半,67%的用戶一門課程都沒有完成[4]。
毋庸置疑,慕課課程的高報名率讓慕課的創始人、支持者和課程開發者認為“慕課將全面顛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撬動教育變革的支點”[5],但上面這些數據引起了人們對慕課的質疑,慕課實踐會像預想的一樣順利嗎?慕課課程的完成率低有主、客觀兩方面原因。從主觀上講,有研究者在關于“慕課課程完成受阻的原因”調查中,答案位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可以真正投入的時間有限(占59%)、缺乏耐心和毅力(占55%)和語言存在一定的障礙(占55%),從客觀上講,慕課的推廣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困難,電腦、電費、網絡等都缺乏基本保障,以及目前有效的網絡課程評價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原因,難以實現預期的學習效果,這些都成為慕課傳播與推廣的阻礙。所以,如何實現報名率和完成率的“雙高”是慕課實踐過程中的一大困惑。
(二)慕課面臨社會認可度低的尷尬
據研究者調查,2013年,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組建的EDX公司曾挑選了868名優秀的學習計算機慕課課程的學生,推薦給多個世界有名的科技公司(谷歌、SPA、亞馬遜等),結果得到面試通知的只有3名學生,最后無人被真正聘用[6]。試問,掀起世界教育浪潮的慕課為何會面臨如此艱難的社會處境?
根據另一項調查顯示,公司招聘更傾向于有傳統教育經歷的畢業生。某大公司負責招聘的官員解釋道:“在實體學校里上課的學生與身邊的老師、同學都有更自然、更直接的交流和接觸,這樣可以學到許多課程知識以外的東西。為此,我們公司招聘時可能就更傾向于接受一個從普通實體高校畢業的,而不是一個上過各種名校在線課程,拿到優秀成績,卻沒有經歷過現實大學生活的學生。”[7]如此可見,就業市場看重文憑,更看重求職者的能力、素質和修養。慕課平臺匯集了海量世界一流名校名師課程,但取得的在線課程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實際應用能力,所以,對于剛剛興起的慕課,公眾的質疑和批評會如影隨行,就業市場上的社會認可度低也會是其實踐、推廣過程中一直要面臨的問題。
(三)慕課受到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挑戰
有一些人認為,慕課僅僅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將傳統教學內容搬到了網絡上,利用網絡的大規模性和時空無限性,掀起的一場“短時炒作”而已,其所運用的新型教學方法也只是將傳統教學法“披上”了先進互聯網技術的“外衣”。慕課支持者覺得這些都是對慕課了解甚少或持有抗拒心理的人群的主觀想法[8],不過我們的確也需要對如此新穎的慕課去做一些審視。慕課能否突破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方式,創造性地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的優勢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這是慕課現在和以后都要面臨的挑戰。
相對于傳統課程,慕課的獨特魅力在于它以視頻課程作為傳授知識的載體。慕課視頻制作的呈現形式豐富多彩,目前盛行的主要有錄屏式、表演式、擺拍式、虛擬演播廳式等,每節課都是10分鐘左右的小視頻,重難點突出,在理論上符合心理學和認知學的科學要求[9]。這些短小精悍、新穎而有趣的視頻設計為提高慕課的質量和教學效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深入挖掘它們的本質,都是傳統、單一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方式的沿襲,仍然是教師講授知識的“獨角戲”,授課形式缺乏創新。在素質教育的呼喚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情感需求的教育教學方式成為世人的追求,慕課支持者和開發者也應借助“互聯網+”的東風,致力于探究式、對話式、實踐式等教學方式的設計和創新。
(四)慕課不能滿足邊緣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自主、開放是慕課的顯著特點,傳統網絡課程的學習一般對學習者有諸多條件的限制,而慕課則最大程度地打破了這些束縛。只要有上網設備和網絡,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突破年齡、學歷、地區等限制,免費注冊,共創、共享學習資源,自由安排和選擇學習的內容、時間、地點、進度以及評價方式,促進了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很多人認為,慕課是落實“以學員為本”教學理念的平臺,它強調了尊重學習者的個性和人格,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促進了學員的個性化發展,推動了傳統教育理念變革,真正凸顯了學習者作為行為主體的價值和意義。
但由于慕課興起的時間較短,其課程體系和管理機制尚不完善。一方面,目前的課程開發者以世界頂端高校名師為主,他們設計與開發的課程主要是面向有一定知識基礎和背景的學習者,一些邊緣群體的需求被忽略;另一方面,在“慕課大潮”中,一些人“湊熱鬧,追時尚”,覺得流行的都是被需要的,課程設計與開發都盲目跟隨大流,沒有顧及到學習者的差異化需求。對此,我們有必要去反思一下現在的慕課真的做到了其所標榜的公平化、差異化與個性化教學嗎,還是打著慕課的幌子,實質上只是傳統網絡課程的代名詞?
一百多年前,遠程函授系統在高等教育領域曾經歷過一場“革命”,歷史學家曾寫道:“遠程教育的機制可以將教育的甘霖帶給祖國的不毛之地。”[10]但在遠程函授系統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和障礙,百年之后,函授還只是正規教育一個微小的補充,最后以失敗告終,淪為一個泡沫。現代慕課作為遠程函授教育的延續和發展,要避免“曇花一現”的歷史重演,需要我們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促進慕課的可持續發展。
(一)慕課不是唯一、萬能的教學模式
慕課遭遇高報名低完成率的實踐危機,這值得我們深思,但必須考慮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因素,因為世界人口眾多,民族各異,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化需求也截然不同,這都會對慕課產生影響。慕課學習者來自世界各國,選擇慕課是因為慕課的開放化、便捷化、個性化等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發現所選課程并不太適合自己而選擇放棄,此類現象是真實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慕課并不是唯一、萬能的教學模式,它只是順應時代發展而“誕生”的一種新型的、有旺盛生命力的教學方式。學習者選擇何種課程和教學方式是自由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各取所需”,所以,作為慕課的支持者和設計開發者要理性、客觀地看待慕課的高報名低完成率這一現象,不斷完善慕課課程體系與管理系統,力促報名率和完成率“雙高”的實現。
(二)不能孤立、表面地看待慕課
慕課面臨社會認可度低的尷尬,就業市場上的頻頻“折戟沉沙”是慕課結業者的痛楚。有些人質疑慕課的實用性,對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純網絡化的在線授課模式讓師生之間缺乏面對面的知識與思想交流,影響學習者知識的內化、遷移以及精神文化的積淀、發展。就業市場對慕課學習者的認可度不高,毋庸置疑,慕課自身肯定存在某些局限和缺點,但我們不應該把失敗的矛頭僅僅指向慕課,還應該將其置于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目前慕課是新生事物,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管理系統等都亟待完善,受社會質疑、市場上“慘敗”都情有可原,但未來還是有希望的。在現在,“雖然在招聘環節中上過慕課課程只能做加分項,無法做得分項。但再過一段時間,慕課的優秀結業者薦舉體制會逐漸完善和成熟,市場人才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我們也會制定一些相應的招聘準則和流程,用來選拔上過慕課的學生”[11]。這是對一位人事部管理者的采訪記錄。所以,不能孤立、表面地看待慕課,我們可以將其所處的社會發展背景作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分析社會對慕課的認識和定位,不斷完善慕課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實現慕課與社會的和諧、共同發展。
(三)“課程搬家式”的慕課模式并不能使教學高效
有些人認為慕課只是將“線下”課程搬到了“線上”,沿用的仍是單一、乏味的傳統教學模式,對教育并無變革性作用,可見,慕課受到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挑戰。對此,慕課課程的開發者與設計者要充分利用先進互聯網的優勢,強化慕課的交互性,突破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束縛,促進“授”到“學”權力關系的轉變,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首先,慕課平臺要營造輕松、愉悅的內外部環境,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員去思考、敢發問,激勵學員參與互動,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自覺自愿去學習,提高教學的效果;其次,通過慕課加強學習者之間的合作學習,成立學習小組,讓每個學員都有表達和展現自己的機會,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合作;最后,慕課要提倡“以學員為本”的教育教學方式,強調教學的探究性、實踐性和針對性,讓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特點、需求自己掌控學習的內容和進度,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新型師生關系,實現教學的高效化。
(四)慕課的精髓在于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網絡教育的一大特征是廣泛性,人員和地域的覆蓋面廣,同時這也是它的弊端所在——對象“泛”化,沒有針對性,不能滿足學習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在傳統的網絡學習中,機械化、流水線式的授課是教學模式的主形態,學習者的文化背景、知識水平等主客觀條件的差異被忽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因素被完全忽視。慕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就要發揮它的獨特優勢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一方面,慕課要使用自動化的網上學習與評估系統給予學習者及時的回應,便于每個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接受程度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設定學習進度,真正實現教學個性化;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習者要及時進行思想交流、問題探討與解惑,凸顯對人類情感的重視和尊重。情感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道德、價值觀都會在交流互動中相互影響,其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科學和技術都不是非人格的宇宙的力量,它們只能在人類欲望、預見、目的和努力的媒介中起著作用。”[12]不忽視人的需要和情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所以,慕課的精髓在于“以人為本”,回歸人性,真正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1]顧小清,胡藝齡,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訴求及其應對[J].遠程教育雜志,2013(5):3-11.
[2]李曼麗,張羽,葉賦桂等.解碼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教育學考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38.
[3]吳劍平,趙可.大學的革命:MOOC時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53.
[4][6][7][11]湯敏.慕課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18-719.
[5]徐建華,姜君.我國基礎教育慕課熱的冷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4(8):34-38.
[8]蘭國帥,王嵐,李慧娟等.“MOOCs”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高教探索,2015(2):20-25.
[9]郭邵青,楊濱.高校微課“趨同進化”教學設計促進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4(4):98-103.
[10]立文.慕課攪翻課堂?[J].中國電信業,2014(8):28-29.
[12]賈林,李永義,黃秋平.現代遠程教育教學存在的弊端及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1(12):123-124.
(責任編輯:平和光)
On the Practice Confusion of“MOOC”and Its Reflection
HE Hongli1, YANG Man2
(1InstituteofSpecialEducation,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China;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andEducationalScience,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China)
As a new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OC” leads to a global education revo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Since the date of its birth, 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while the questions and confusion to it have been accompanied. “MOOC” experiences the practical crisis of high registration—low completion rate and faces the embarrassment of low social recognition. It is challenged by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an not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marginalized groups. These a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which need to solve. We should realize that “MOOC” is not the only and universal teaching mode,we can not treat “MOOC” separately and outwardly. The “course moving”model of“MOOC”can’t make teaching efficient, the essence of the “MOOC” i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users,then we can solv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MOOC” dialectically.
MOOC; practice confusion; reflection
2016-09-07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個性化教師培訓研究”(BCA150024);2015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教師培訓課程范式的轉變與微課建設的互促作用”(2015-JSJYZD-069)。
賀洪麗(1982-)女,山東臨沂人,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楊曼(1991-),女,河南信陽人,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G434
A
1005-5843(2016)12-0124-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