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仙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四礦學校)
淺談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德育時效性
李鳳仙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四礦學校)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社會出現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的“道德滑坡”問題,連學校教育也受到了影響,社會不良習氣的感染和家庭教育的丟失使很多學生形成了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因此,德育對于現代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黨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要求中小學要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網絡環境下德育工作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校這些年來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主線,不斷努力探索德育新途徑。回顧這幾年我校創建市級校園文化示范校的點點滴滴和對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德育的探索和實施,校園文化建設對促進學校的德育能發揮重要作用,下面我從四個方面簡要談談認識和體會:
合理的校園布局、完善的設施、獨具特色的綠化和美化,將有助于陶冶老師和學生的情操,約束不良行為。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給學生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校園中富于象征意義的雕塑、名言警句、名人肖像,都有啟迪學生智慧、激發開拓進取精神的作用。
1.統一規劃校內教學樓、宿舍樓、食堂、校內道路、運動場所及綠化區域,使布局合理、規范、整潔、美觀。如教學樓名的命名,校園要有保護環境的溫馨提示牌,時刻向學生傳達環保思想。樹木花朵要懸掛相關的生物知識牌,介紹其名稱、科目及生長特點,尤其是具有深刻意義的校樹、校花。
2.設計好校園的“墻體文化”,努力讓每一塊墻壁說話,凸顯學校作為育人環境的文化氛圍。可以在樓體表面、圍墻及校門等處的墻面上,制作或懸掛各種宣傳牌匾、浮雕等,體現辦學理念、校風、教風、學風,對師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養成教育等。
3.利用校園中的走廊,創造具有文化熏陶意義的文化走廊。展示師生藝術作品、經史子集、科學人文、行為養成等,目的是讓學生真正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文化,反映學校辦學內涵,激勵學生勤奮上進,志存高遠;對師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德育影響。
4.構建人人參與的班級文化。教室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教室布置時,應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才華、挖掘潛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學校要讓全校學生共同參與班級文化建設。教室建立圖書角、學習園地,創辦黑板報,名人畫像、名言格言、學生書畫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習園地”展示的學生各類優秀作品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知識的魅力。班級信息欄內有班訓、學生、班主任及科任教師信息等。
學校的制度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做到民主制度管理有章可查,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及宗旨等寫入學校章程,讓其深入人心,指導全體師生的行為,促使全體師生為了共同目標而奮斗。在管理中,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民主管理、校務公開和民主決策,發揮校監委會和教代會的作用。同時,學校德育機構領導下的學生組織如文明禮儀監督員和學生會按文明禮儀規定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學生的學習、學風、紀律習慣、行為禮儀、衛生、飲食、安全等進行全方位督查,快速提升校風的轉變,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學校的管理文化要體現出催人奮進、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學校制度建設要包含章程、崗位職責、核心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黨群工作制度等部分,從辦學理念、目標、方向、工作職責、教育教學教研管理、新課程改革、安全管理、校園建設等方方面面都做出系統而科學的規定,學校工作以制度為依據,實現規范化、科學化、高效化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素質教育倡導“我參與、我快樂、我運動、我健康”的運動理念和“我欣賞、我創造、我展示、我成功”的藝術思想,讓學生參與自己喜歡的體育和藝術項目,培養學生對體育和藝術的興趣愛好。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在活動中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內化,逐漸形成文化積淀和底蘊,讓活動教育人、感染人、培養人、塑造人,豐富育人途徑,提升育人品質。
以文明禮儀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為主線,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扎實開展德育工作。如在校園顯著位置設有文明禮儀墻,精選文明禮儀標語、禮儀常識、公示禮儀之星、制作活動剪影,營造文明禮儀教育氛圍。設置文明禮儀監督崗,隨時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向榜樣學習,昭示同學們人人學習禮儀、懂得禮儀、踐行禮儀、做文明中小學生,每學期評選出“禮儀之星”“學習之星”“進步之星”,在全校師生中倡導懂文明知禮儀,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操。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學校最底線的生命教育,為了做好這一工作,學校要聘請法制副校長,每年聘請公安、交警部門和社區舉辦法制、交通安全報告會;每學期在校園舉行“遠離毒品”“拒絕邪教”的主題教育講座活動;學校要制定各類安全應急預案,并且在教學樓每學期各舉行一次緊急疏散演練,提高師生應急處理的反應和能力;治安室、總務處按照學校制度定期或隨機對校園安全隱患不斷排查,及時處理,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學校重大財物安全;針對一些學生由于家庭或性格因素存在的心理障礙,學校心理輔導師要經常給予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健康向上,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這些舉措,為校園安全保駕護航,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一所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因此,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抓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辦學內涵,提煉辦學精神,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科學管理,規范治校,全面提升師生文明素養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促進學校健康和諧發展。良好的風氣能夠形成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從而產生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德育工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抓好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新形勢下學校推進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40)成果。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