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林 王 帥
(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 西安 710061)
新媒體時代下民生新聞的發展趨勢
姜 林 王 帥
(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 西安 710061)
互聯網時代下,資訊傳播的速度已經“空前絕后”,全球發生的重大事件僅需一分鐘就能通過網絡傳播開來。這一“變遷”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人們不得不放眼未來,開辟新的傳播方式,于是就有了新媒體。
民生新聞;新媒體;受眾
移動電話人手一部,甚至兩部,購物、聊天、美圖是手機APP里的必選項,如果再給你一個可選項,必然是新聞!
2013~2015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受眾規模:2013下半年3.44億,2014上半年3.97億,2014下半年4.48億,2015上半年4.89億,2015下半年5.28億。2015年,中國手機客戶端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達到77.8%,相比2014年的71%有了提高。這說明新聞客戶端正逐步成為“掌上族”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
作為傳統新聞的一個“分支”,民生新聞有“三貼近”的特點,即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它用百姓的視角、通俗的寫作報道傳遞與普通百姓息息相關的信息。正因如此,筆者所在的媒體,作為全國十佳電視欄目之一,也推出了民生電視欄目新媒體延伸方式之一的新聞客戶端——“陜西都市快報”,在為受眾提供最快、最全的新聞資訊的同時,還對本地服務生活內容,如美食、交通、團購、打折、電影等進行整合發布,目標定位為陜西第一移動門戶。
怎么樣才能做好新媒體,特別是新聞客戶端?它的優勢有哪些?筆者將通過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2002年,陜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青春頻道推出了民生新聞欄目《都市快報》。2011年,《都市快報》被國家廣電總局(現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全國十佳電視欄目。2014年,《都市快報》手機移動平臺——“陜西都市快報新聞客戶端”(以下稱“陜西都市快報”)推出。
頻道擁有新聞采編人員220名,欄目分為《都市快報》(晚間版)(午間版)、《都市熱線》,占新聞采編人員80%,每天自采的新聞時長達到4小時。由于收視率全省排名第一位,所以新聞熱線十分火爆,每天線索平臺上接收到省內線索千余條。
在“陜西都市快報”上線之后,所有新聞采編人員按照頻道要求,在趕到新聞現場后,第一時間回傳所負責采編的新聞現場照片及視頻,每回傳一條,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在提高一線新聞采編人員積極性的同時,也構建了一支穩定的新媒體團隊。
據不完全統計,陜西有近70%的年輕消費人群已逐漸從傳統媒體中脫離出來,手機移動傳播正成為年輕人群最有效的傳播方式。陜西智能手機受眾近800萬人,并且以年均44%的速度持續增長,這些受眾均有較強消費能力,對新事物、新訊息的接受度更高。因此,陜西都市快報的目標是:鎖定年輕群體,鎖定高端群體,鎖定都市碎片時間,實現主導陜西、覆蓋全國。品牌內容線上線下有機關聯,實現了從電視到手機的多屏無縫鏈接。
內容“補給源”每天接收的新聞線索達到千余條。選題構成基于突發事件、獨家新聞、省內重大政策發布、感人正能量、策劃組合報道等。目前,以硬新聞為主的新聞內容被稱為“直播陜西”,已經成為“陜西都市快報”中不可缺少的版塊。
以筆者所在的頻道為例,2016年上半年,按照欄目劃分,《都市快報》(晚間版)共編發節目3339條新聞,回傳稿件3042條,回傳率91.11%;《都市快報》(午間版)共編發節目1124條新聞,回傳稿件1069條,回傳率95.11%。
由此可以看出,一線新聞采編人員每天給APP提供自采新聞線索源,給受眾提供豐富的新聞內容。
作為新興媒體,網絡及時、迅速、平臺交互性帶來的巨大優勢,使其在當下發揮著其他媒體無法超越的傳播功能。在網絡平臺上,公眾暢所欲言,運用多元化的形式針對當下的新聞事件發表觀點,抒發主觀感受。其形成的強大的輿論力量,不遜于任何一種傳統媒體。
全媒體時代,社會熱點事件依托網絡終端和微信、手機等自媒體平臺,實現了快速的傳播。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使得事件從產生、醞釀、擴散到升級的時間差越來越短,影響范圍越來越廣。[2]
以推送《某縣委書記被指配備百萬豪車》新聞為例,點擊量達到6000多次,轉發評論次數超過4000次。其背后的原因是,先通過新媒體快速推送“某縣委書記超標配備了一輛豪華越野車”,隨后在欄目以電視新聞的形式詳實報道,吸引受眾關注。
該事件報道后,引起了網民的極大關注。在當地紀委表示將對此事展開調查后,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中紀委點名通報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問題。該縣委書記因違規借用越野車被通報,受到黨內警告處分,有關責任人受到追究。[2]
打造新媒體權威信息平臺,已經從節目時效性、傳播內容渠道等多方面實現了突破。
第一,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聯動中,應注重分工,優勢互補,加大原創性內容。特別是在新媒體對某一新聞線索進行初步報道后,傳統電視媒體應及時跟蹤挖掘,將更多的信息和事件真相還原在受眾面前,降低由于主觀反應導致的受眾對新聞事件真相的誤解。
第二,廣泛關注新媒體上發布的各類信息,選取受眾關心的或者影響較大的議題,及時深入報道與評論。在保證真實性和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對敏感問題、社會熱點不逃避、不回避,第一時間發布信息。
第三,開通自己的兩微一端(微博、微信、APP),隨時隨地推送最新、最權威的新聞內容,打造全媒體平臺,加大受眾互動。形式上,可以運用已經開通的專用通道,允許注冊受眾上傳節目素材或提供爆料線索。例如,市民可以利用手中的移動電話、DV、相機等,第一時間將抓拍到的突發事件、新鮮事、感人事提供給媒體,一經采用即付稿酬。這種平等的互動性,拉近了受眾和媒體間的距離。
總之,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的發展要把握有創新意識、站穩立場、加強互動、語言通俗的原則。雖然人們的媒介使用習慣在發生改變,但是其對于優質、權威、深度的信息內容的需求永遠不會改變。新媒體的興起雖然加快了傳統媒體的優勝劣汰,但真正融合的全媒體會得到再次發展的機遇。
[1]2015-2016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研究報告[DB/OL].艾媒咨詢,2016-01-27.
[2]李明德,薛耀晗,李龍飛,白瀟蒙,張靜,等.2013年度陜西網絡傳播十大案例分析[J].西部學刊,2014(6):39-43.
G210
A
1674-8883(2016)15-0216-01
姜林,就職于陜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青春頻道。王帥,就職于陜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