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會寧縣枝陽中學 田守成
對語文課改中的形式主義說不
甘肅省會寧縣枝陽中學田守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花里花哨,但是很多老師上課只是走過場,做表演,丟失了教學的最基本的東西——基礎知識的傳授、語文能力的發展,不以學生發展為本,有悖于語文新課程理念的宗旨。
教學形式花哨討論作秀虛假熱鬧多媒體課件泛濫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充滿活力。可以說,課程改革給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但是很多老師對課堂還是興之所至,信馬由韁,學生的上課只是走過場,更為致命的是:在熱熱鬧鬧的教改中丟失了教學的最基本的東西——基礎知識的傳授,形成了課堂掌聲熱烈,熱鬧非凡,但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哪里還談得上發展能力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小小獎牌悄然進入課堂,這些“小東西”色彩艷麗、種類繁多。部分老師如獲至寶,一節課上要用上多種類型、大小不一、圖案各異的獎牌。課堂上有的幾乎給每個組、每個人都發獎牌。有的貼在黑板上,有的貼在學生的手上、腦門上、胸前,有的貼于桌前,還有的貼在組牌上,造成老師濫獎濫貼,走動頻繁,而學生眼盯獎牌,忙于計數,和他組、他人作比較。這樣不僅打斷了教學思路、破壞了教學氛圍,污染了教室環境,又讓人覺得學生們是為了獎勵才參與學習的,真是事倍功半。
在課堂評價環節上,一些老師的評價只定位于表面,如學生回答正確,老師就發號施令學生就一起拍掌:“啪啪,啪啪啪”。一節課下來,掌聲響起幾十次,總共能耽誤了十多分鐘,那要占用多少授課時間?掌聲開始響亮有力,最后有氣無力、應者寥寥。受表揚的學生開始很興奮,接著習以為常,最后無動于衷。這種程式化的表揚,意義不大,甚至會起反作用。其實表揚的方式很多,包括物質的、語言的、肢體的。例如當課堂上學生表現出色時,老師豎豎大拇指、拍拍學生的肩頭、摸摸孩子的后腦勺,或滿意地微笑、認可地點頭、激動地握手等。因此語文課堂應該是潤澤生命的殿堂,語文的本色應該是杜絕浮華,刪繁就簡不單一。
走進中小學課堂,合作學習似乎成為一種時尚,但調查發現,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較多。在教學中,教師大都采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合作討論,且使用頻繁,屢試不爽。君不見一有人聽課,就將學生排列成實驗方陣,會議圓席,搭起架子。再看學生的嘴巴則具有了自來水龍頭的功能,只要老師“開始討論”的命令一下,討論聲便噴薄出來,老師“停止”的信號一出,則戛然而止。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則不敢恭維。我曾聽過這樣一節課,有一位老師在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出示了一道討論題:魯迅先生對封建禮教和封建科舉制度進行無情的鞭撻和批判,請同學們就此展開討論,說說自己的看法?!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一文通過對比,表現了少年魯迅熱愛自然,追求幸福自由快樂的生活的愿望。文中流露出的對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的批判畢竟不是初中學生所能完全接受和理解的。老師出此論題,學生能討論出什么呢?但是在教師的眼神“旨意”下,學生還是“交頭接耳”,討論聲此起彼伏。但當教師提問時,學生則是語無倫次,說得不著邊際。先前學生“熱烈討論”的內容不言自明。那么造成虛假討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上課教師走不出追求轟轟烈烈的課堂氛圍的形式主義圈子。課堂討論中給的題目要么是明白如水,要么是深奧難懂,讓學生無力合作;即使是有價值的論題,大多也在學生爭得面紅耳赤興致正濃之時,老師就宣布時間到。另外合作學習中的操作粗放,環節缺失也是造成合作流于形式的根源。討論交流前,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缺乏討論的思想準備;討論過程中,教師也沒能隨機點撥、積極參與,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長的思維方向,討論結束,不能組織有效的評價活動,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一堂課下來,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 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也該引導他們說得成理。課堂上,允許分歧,但不能沒有共識。只有讓學生的個性化與共性化理解和諧統一,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進入一個新的理想境界。
多媒體在課改的浪潮中擔當著重要角色,這一技術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增加教學容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方面,起到了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形象和生動的功能。但有些教師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彩色的背景、立體的文字、美妙的音樂、二維三維動畫、影視錄像的設置選擇上,于是忽視了對教材的鉆研,對教學設計的思考,唯課件精美第一,使語文課堂從“死氣沉沉”走向“浮躁”和“花哨”,使語文課堂在圖片和聲音的熱鬧中失去了閱讀活力和思維效率。因此課件的“量”一定要把握好。
教育需要務實,課改拒絕浮躁。用平實的眼光對待語文教學,別忙著將它“搞假大空”。認真思索,正視不足,勇敢地把“上課成了表演,開課成了走秀,講臺成了舞臺,學生成了伴舞者”的做法趕出語文課堂,還新課改一個陽光燦爛的美麗春天!但愿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都能“洗盡鉛華”,冷靜地回到語文教學的起始位置上,融聽、說、讀、寫為一體,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課堂洋溢著濃厚的語文情趣,彌漫著濃厚的語文氣息,實現本色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