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智慧(西藏林芝市一中)
?
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
月智慧
(西藏林芝市一中)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英語教學形式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形式上都面臨嚴峻挑戰。近些年來高中英語教學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中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主要針對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根據問題與實例相結合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英語;問題;相關策略
英語作為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建立思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課標在我國已經實行多年,但取得的效果與理想相差甚遠,尤其是高中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多注重學生成績,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新課標不能發揮原有的優勢。本文將針對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策略希望能提高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水平。
1.教學忽視學生情感需求
目前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將重心過多地放在了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上,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處于被動的地位,缺乏主動性。所以,高中英語教師不僅要扮演一個教學者的角色,傳授基本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注重對學生情感上的引導。目前高中英語改革的重點不僅在教學內容上,同時還要轉變教師思想觀念,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需求。
2.教學內容狹窄
高中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學開展的基礎,但并不是唯一途徑,目前教師在教學時主要以教材為框架,將教學重點都放在主要考點上,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學生的詞匯、語法很難得到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將授課內容局限在教材中,要善于運用多種資源,拓寬思維和視野,完善英語教學體系。
3.評價機制不健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中評價機制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出來,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單純地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標準。這種模式嚴重削弱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同時,單一的評價機制也使得一些口語能力強、人際交流有優勢的學生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這種評價機制不合理。
1.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課程標準下,以往的教學方式應當進行配套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新課標下教學的目的之一。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其本身就需要學生多寫、多說、多運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新理念,多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總結重要的知識點,并多進行課下學習。
如,在進行《Culture relies》一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先大概掌握與文化有關的英語詞匯。課文講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寫一篇介紹家鄉傳統文化的文章,與學生分享。課下,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影片或文章,讓學生自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風俗,拓寬知識面,對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加深學習印象。
2.充分發掘教學內容
新課標教材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覆蓋面廣,配套的有光盤等教學資料,能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的學習資料。當前,各地英語考試的詞匯、語法等都蘊含在英語教材中,充分發揮英語教材的作用,能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這也是新課標的一項目標。教師應當認識到教材的基礎作用,充分理解教材,熟讀教材,是培養語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
如,在進行《The Olympic Games》一節的教學時,Section A的部分一般都是對知識點的講解,該節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學習一般將來時中被動語態的用法,且大部分重點詞匯都出現在該部分。但section B也同樣重要,該部分對奧林匹克運動會有更多的介紹,不但能提高閱讀能力,而且可以鞏固常用詞匯和語法。配套光盤里則有相關聽力,對學生學習有很大幫助。
3.優化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傳統的評價方式都是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且主要是筆試成績。這種片面的方式不利于新課標的推進。在對學生的考核上,應當注重口語的考核。對教師的考核,則應當聽取學生的意見,以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一些省份在高考中把聽力成績也算入總分,這些地區的學生英語水平整體較高。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水平是新課標發展的趨勢,應當被逐漸推廣。對教師進行考核時,不能僅憑班級學習成績判斷教學質量的高低,可以采用不記名投票、開家長會等方式,多聆聽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對教師的整體素質進行考核,以適應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內容、形式、目標都有了新的要求,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高中英語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不斷克服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提高高中英語的教學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馬海霞.初探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大觀周刊,2011(30):61.
[2]牟娟.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速讀:中旬,2014(6):279-280.
·編輯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