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平
(行唐縣第三中學)
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劉吉平
(行唐縣第三中學)
歷史是對過去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真實記載,因此,歷史教學也不應是呆板、枯燥的說教課,教師要創造一個自由、輕松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探求歷史真相,與歷史對話,認識歷史問題,理解歷史,把歷史學得更好。筆者認為,這樣的學習態度、氛圍、環境非常不利于歷史學習,教師應該著力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1.因材施教
學生的思維類型大致可以分為深沉型、敏捷型、縝密型、變通型等幾種。但人的思維類型往往不是專一固定的。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思維類型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練習,指導學生生成優質的思維品質,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掌握學生的整體情況,又要分析和把握每個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個性化的指導。
2.遵循事情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三五天就能夠形成的,更不可能立竿見影在三兩節課上完成,所以我在教學中對這方面進行了長遠規劃,將思維能力訓練列入日常教學計劃中,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由低級能力向高級能力進行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高一階段,我重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判斷能力和理解記憶能力;高二階段,培養的重點則是分析說明能力、評價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三階段則進行綜合訓練。
3.結合學生特點
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時,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尤其是在歷史學習與理解上的特點。教師只有摸清學生的這些特點,對能力的培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4.與其他任務結合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全是要在歷史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進行,所以它是一項孤立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思維活動、思維方式貫穿在他們所有學科的學習中,所以歷史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歷史思維能力的開發與訓練有機融入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并且要與學習知識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緊密結合在一起。
歷史教師還有必要與其他學科的老師交流溝通,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維狀態、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重視歷史基礎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熟記才能生巧,反對死記硬背。在歷史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可采納各種各樣的記憶方法。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順口溜記憶法等等。如果不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的歷史思維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重視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歷史教材側重于講述歷史事件的起因、背景、作用、影響、意義等,而對歷史事件的過程本身、歷史人物的介紹則比較簡略。因此,在歷史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和非常關鍵的地方,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一系列問題,要講究針對性、藝術形、適應性、合理性的課堂設問,要抓住學生的困難之處、難解之處精心設問,步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處于非常活躍的狀態,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他們就會展開思維的翅膀。
3.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體驗
讓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當歷史。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時,教師要在適當的時間,布置一個與課本相關的歷史小課題或歷史小論文,讓學生自己整理素材,查找資料,編寫成簡明扼要的小論文。在課堂上講到相關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發言展開討論。如此,歷史課就會“活”起來,不會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波瀾。教師獨講的局面被打破了,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這樣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4.重視課堂氣氛的營造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和藹可親,嚴謹求實的優良人格優秀品質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不要把教師看作向學生傳播知識的媒介,而要把學生置于平等地位,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
5.重視教學理念的轉變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保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實踐表明,傳統的輸入式教學只會使單調而深奧的歷史理論更加枯燥。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為主,多運用直觀教具和形象語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如用電化教學手段播放幻燈片,使學生身臨其境,教學理念的改變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另外,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多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方法,逆向思維方法,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抽象與概括能力、判斷與推理能力,發散思維與合作能力等。
[1]任瑞青.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淺探[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0(18).
[2]陳蓮青.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0(8).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