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卓越校長“領航工程”是目前國家針對中小學校長開展的最高端培訓。2014年,教育部從全國遴選了64名中小學校長,舉辦了首屆“名校長領航班”,旨在促進校長創新實踐,引領區域乃至全國教育發展,提升教育思想引領能力,造就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家型校長。2015年12月28、29日,教育部·卓越校長“領航工程”專家團和名校長領航班學員來到黑龍江省,為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隋桂鳳校長工作室授牌,并走進學校深入了解立新實驗小學“勞動育人”辦學特色,并給予論證指導。
為什么要提“勞動教育”——“新勞動教育“的價值思考
2015年5月,在慶?!拔逡粐H勞動節”的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指出“以勞動托起中國夢”,“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2015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少代會上面向全體少年兒童代表強調:“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辈V大少年兒童提出了“爭當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小標兵”的殷切期望。2015年7月20日,包括教育部在內的國家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用三至五年時間,推動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這表明黨和國家對新時期加強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為此,《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等媒體相繼展開關于勞動教育的系列訪談和大討論?!度嗣窠逃?015年第22期用了較大篇幅以《立新實小:勞動為教育開新路》為題詳細報道了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勞動育人”辦學特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能培養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勞動教育能促進個性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興趣?!?/p>
國際上熱議的21世紀人的素養主要有3大類:一是學習與創新素養,二是數字化素養,三是職業和生活技能。人的綜合素養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是人格素養。健全的人格對一個人的人生發展非常重要。勞動教育是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載體。新勞動教育有利于開發社交智力。勞動實踐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樹立平等觀念,克服人際關系障礙,維護心理健康。
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新勞動教育理念是根植于學校半個多世紀勞動育人實踐基礎上的,是相對于傳統勞動教育提出的面向新時期的勞動教育理念。進入21世紀,我們的目光早已不停留在勞動創造經濟價值、勞動培養技能技藝上,而是將目光落在了人的生命成長和未來生活需要的層面上。從“勞動教育”到“新勞動教育”的過程是傳承與發展的過程。
什么是新勞動教育——“新勞動教育”的概念體系
從哲學的角度看,勞動是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主體指“人”,客體指“客觀世界”,意義即指“做什么”“為什么做”“價值是什么”。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其中“唯一”就是說,除了“勞動”再沒有其他的路。在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概念,它又被賦予了社會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內涵,主要是從全面育人的功能上講的,它是常規勞動和創新勞動的統一,是勞動和現代技術的統合。因此,基于對勞動內涵的思考,我們認為:凡是通過人的器官創造價值的活動都是勞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以及新型農業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勞動方式的轉變,勞動工具變化了,勞動的內涵更豐富了,外延更廣闊了。由此,勞動教育的內容、途徑、功能都隨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于是,我們提出一個新概念:“新勞動教育”。 “新勞動教育”是基于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提出的,是基于學校半個多世紀的勞動教育實踐而提出的,就是要以新的勞動教育方式體現勞動教育新內涵。
新勞動教育:即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勞動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協調運動,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動。其中既包含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包括勞動教育對能力培養的促進作用,還包括勞動教育在“五育”中的核心地位,即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同時,“新勞動教育”還是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在充分的實踐體驗過程中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承擔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目標。
1.新勞動教育觀。
首先,是一種開放的教育觀。它面向人的成長需要、面向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向未來的職業需要,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預設性的育人觀念。其次,是一種全面的教育觀。獨立生存、自我需要的滿足,綜合能力、核心素養的普遍提升是新勞動教育的目標,因此它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也要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再次,是一種突出個性化培養的教育觀。學生作為個體獨立的人是有獨特需求和個性主張的,人的潛能、發展取向以及興趣愛好都決定著教育效果。新勞動教育的內容與途徑,形式與方法都要更加豐富、更加靈活,為因材施教提供保障。最后,是一種體現自主的教育觀。新勞動教育強調學習興趣、動機的自發性,也就是要由內而外的,是自需而不是他需。
2.新勞動教育總目標。
學校提倡“立學煥新,打好人生底色”,即以學而立,出新創新,為美好人生奠基。學活的知識,練生存的技能,悟生命的意義?!靶聞趧咏逃币詣谟秊檩d體,以實踐品質的培養為核心,以兒童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為教育方式,創設多元立體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實現人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3.新勞動教育具體目標。
其一是勞動自治,即通過勞動滿足自我成長的需要。其中包括能夠完成自我服務的生活自治,能夠主動自覺有方法的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自治,能夠參與班級管理、學校管理工作并發揮作用的管理自治。學生在“勞動自治”的過程中體驗勞動帶來的自我滿足、自我實現。其二是勞動逸美,即通過勞動培養對美的認知。其中包括對“勞動創造美”“勞動者是最美的人”等德育思想的滲透,還包括對人的自身及世界的美學認識。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了解勞動的意義,達到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的思想境界,豐富并完善自身的人文修養,有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美的人,在舉止言談、神態氣質等方面悅己也悅人,同時具備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其三是勞動煥新,即通過勞動培養創新創造的品質。其中既包括活動中閃現的靈感,也包括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還包括創新思維方式和有主題的探索與研究。
勞動自治、勞動逸美、勞動煥新共同支撐起了“新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內容和途徑。三個支點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便會在學生、教師、校園中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一種植根于立新的人文氣質,引領人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這便形成了立新的勞動文化。
如何開展新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及運作
學?!皠趧佑恕毙1菊n程體系的構建是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從解決校本課程研制問題的角度,從校本課程研究的邏輯起點,從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方面入手,立足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的生命成長,開發與之適應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運用“問題意識”和“實踐哲學”兩個思想方法,沿著“問題—研究—實踐—反思”的程序和框架,從問題出發,研究現實,面向發展,針對需要,開拓創新。具體地說,建構三個科學體系:
1.建構了“一本三宗”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導體系。
“一本”指以生活教育為本,“三宗”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遵循陶行知先生“尊重天性,啟迪靈性,誘發悟性,激發創造性,發展個性”的教育思想,對小學生實行“六大解放”:解放雙手和大腦,解放雙眼和口,解放時間和空間,最終解放學生的創造力。
2.構建了以“三級課程”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體系。
三級即指以勞動認知為核心的基礎課程,以勞動體驗為核心的拓展課程,以勞動創造為核心的創意課程?;A課程包括以培養學生生活技能為主的自我服務課,以校園崗位實踐為主的校園實踐課,以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為主的家庭體驗課,以走進社會、參觀學習、開拓視野為主的社會實踐課;拓展課程包括以在“六園”中觀察研究為主的基地觀察課,在“六室”中進行的技能訓練課,以其他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為主的學科滲透課;創意課程包括以勞動科研、勞動創新為主題的科技實驗課和班班有內容,班班有特色的班級創意課,以經貿領域初探為內容的“小小商學院”活動課。共計10門校本課程。
3.構建了以“新勞動教育”為核心的實施運作體系。
新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與運作始終秉承“本土化”原則,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學習方式以及師資隊伍、軟硬件配備等都從學情、校情出發,摸索出了一整套適應立新發展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模式。
自上而下,形成管理體系
學校的校本課程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嚴密的管理系統。由一位副校長主抓勞動教育的全面工作,實行主任問責制、首席教師負責制,分4類管理,制定《一日常規》,對各類校本課程的授課教師實行月考核制,從教師的教學、教研、學生學習成果等諸多方面進行監督,使教師明確感覺到學校對于校本課程教學的重視,以確保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因地制宜,加強勞動實踐基地建設
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與否和學校的基礎設施能否承載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年投入資金,修繕、改建活動園區。經過不斷建設,學校的勞動教育基地從一開始的由“紅領巾飼養場”、農作物園和小果園組成的勞動基地逐漸的發展變化為現在的“六園”“六室”“兩院”,以及與中國少年科學院聯合建設的科技實驗室和科技閱覽室,再配合市圖書館、軍用飛機場、造紙廠、居民社區、駐軍部隊、果蔬基地等校外實踐基地,形成了一個覆蓋面廣、多元立體的勞動教育基地。
由內而外,招賢與培訓并重
開設校本課程,學校原有的教師隊伍已遠遠不能滿足課程需要。為此學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制度,在原有教師中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教師,使之能盡快適應校本課程的需要。另一方面則面向社會招聘專業人才,充實到校本課程教學的一線。另外還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聘請校外輔導員進班授課。學?,F有專職勞動教師6人,兼職教師45人,外聘教師50人。近兩年,學校與省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合作提檔升級校外輔導員質量,聘請農林、園藝等教授、講師12人。
形式多樣,合理安排課時
在三級勞動校本課程體系的建構過程中,我們首先解決的便是課時問題。在開齊開滿國家、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我們將基地觀察課、技能訓練課和班級創意課排入課程表,每周一節或隔周一節,由專職勞動教師任教;自我服務課和家庭體驗課則安排學生在家庭中完成,日常內容周評,學期末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大比武”活動,進行整體評價;而科技實驗課、校園實踐課則采取主題研究或學生社團活動的方式進行,成果評定則以課題論證材料、結題報告或崗位實踐記實材料為準;社會實踐課則采取集中授課的方式進行,所有參加社會實踐的班級停課一天或半天,集中活動或訓練。多種學習方式的合理搭配既分散了課時壓力,又滿足了學生需求,確保了三級校本課程的均衡發展。
“五花”認定,建立科學評價
學校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人為本確定了“五好”育人目標,培養學生具備“好體格、好品行、好習慣、好能力、好趨勢”。而“五好”目標分解到低、中、高三個學段則各有側重,一、二年級側重“好習慣”的養成,三、四年級側重“好能力”的培養,五、六年級側重“好趨勢”的引導,“好體格”與“好品行”的培養則貫穿始終。與育人目標相一致的是學校制定了以關注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為目地的評價標準――《“立學煥新 百花競春”學生評價體系》,利用立新校園百花爭春的自然環境,把校園中隨處可見的火鶴、刺梅、三角梅、丁香、杏花作為獎勵學生成長進步的標志,每做“一好”就授與相對應的一種花朵,以花朵的花瓣或花萼的數量來區別,營造一個學生成長的“百花園”。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