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光
(廣州市番禺區文化館 廣東 廣州 511406)
?
論私伙局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李堅光
(廣州市番禺區文化館 廣東 廣州 511406)
【摘 要】本文簡述了私伙局的社會效益與作用,并對目前私伙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私伙局;社會效益與作用;存在問題;可持續發展策略
粵劇曲藝“私伙局”指的是由民間牽頭成立的業余粵劇(粵曲)演出團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粵劇觀眾越來越少,使得一些專業粵劇團難以維持下去,絕大多數地市一級的粵劇團解體。但憑著粵劇發燒友對粵劇的熱愛,嶺南數以千計的“私伙局”在近20年內逐步盛行起來。私伙局的設立,受到廣大粵曲愛好者的歡迎,他們能夠聚集起來自娛自樂,交流粵曲演唱技巧,提高粵曲演唱水平,促進身心健康,豐富業余文化生活,還能廣交朋友,增進團結合作,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有益活動。本文簡述了私伙局的社會效益與作用,并對目前私伙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同仁參考。
(一)活躍了社會文化活動,展示了傳統文化活動開展的廣度和深度。為了響應文化強國的中央精神,我省大部份地方都把申報“中國曲藝之鄉”、“廣東曲藝之鄉”列入當地政府的工作計劃,用文件來規范“申報”工作。在各地提交的材料中,申報“私伙局”的占了絕大多數。“私伙局”在我省各地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為我們廣東多地贏得“中國曲藝之鄉”、“廣東省曲藝之鄉”的榮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解決了廣大群眾對文化的需要,彌補了政府對文化設施的投入的不足。我們知道,如果要聘請專業的粵劇曲藝演出團體來表演,演出場地和演員的費用都比較貴,一般門票都要成百上千,這對于普通群眾來講消費不起。而“私伙局”的出現剛好滿足了廣大群眾對戲曲文化的精神需求,為粵劇曲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擴寬了渠道與空間。
(一)私火局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目前廣東省內各地市的粵曲私伙局,一般都是一些粵曲愛好者,這些人員都是來自各個階層,出于對粵曲的愛好自發組聚在一起,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好多對于曲譜都不會,一般都是通過聽電臺、收錄機等方式,所以他們所唱的粵曲版本都不同,不夠專業。同時,私伙局的演奏樂器的樂手水平也參差不齊,只有極少數受過專業訓練,大部份也是自已買樂器練習,隨著曲子練習的次數增加,慢慢地也可以配合得好。但是要真想把粵劇曲藝文化更好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定期組織一些交流會,聘請粵劇專業老師授課,通過培訓學習來不斷提高私火局粵曲愛好者的唱功和演奏水平。
(二)私伙局活動資金相對不足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目前,只有社區“公助型”私伙局由單位或街道、村鎮提供場地和活動經費。這種有固定活動場和經費的私伙局是當前的主流模式,這種私伙局的成員的整體專業素質比較高,而且成員比較固定,演唱者和演奏樂手的配合也比較好,一般有請一些專業培訓老師指導,水平相對提高得較快,演唱伴奏得自應手,可以登臺演出。但其他私伙局演出團體,假如他們的成員想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就必須自己花錢請教師或參加培訓班,而且每年都有不少粵曲演出、講座等觀摩活動,如果都要自己出錢的話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不是每一位粵曲愛好者都負擔得起,從而制約了粵曲愛好者的繼續學習機會,這樣就使得粵曲愛好者的演唱水平和演奏水平難以提高。
(三)私伙局曲目比較傳統,難以吸引青少年加入。
當前,各地演唱的粵曲曲目比較傳統,參加粵曲私伙局活動的成員年齡層次以中老年居多,青少年參加的相對較少,盡管中老年同志的活動情緒很高,但畢境光靠這些老同志難以實現粵劇曲藝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依靠政府等相關行政部門加強對粵劇曲藝文化的宣傳,通過創新粵曲曲目,開辦粵曲的學習班、力求從娃娃抓起,把粵曲普及到我們的年輕一代,讓他們了解粵劇曲藝文化、學習粵劇,并把我們粵劇曲藝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加強政府指導和經費支持。目前,我省各地的大多數私伙局都是三五粵劇愛好者自發聚在一起唱粵曲,沒有固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的活動場所有時在一些好友的家里,有時可能在酒樓的包間,三五知已一起吃完飯就唱粵曲。這些私伙局的費用一般都是大家攤分,沒有專門的活動經費。只有少數社區“公助型”私伙局由單位或街道、村鎮提供場地和活動經費,這些私伙局的活動場所一般在城區、鄉鎮和社區之間,同時,這些私伙局活動還肩負著黨和國家有關政策宣傳教育的責任。因此,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大對這些肩負著黨和國家有關政策宣傳教育的責任的粵曲私伙局活動經費的投入。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還要對有地方特色的粵曲私伙局活動給予多點扶持,例如免費提供活動所需要的場地、贊助一些樂器,音響設備等,為弘揚粵曲私伙局傳統文化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同時,當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門也可以通過一些重要節日慶典等活動,組織邀請粵曲私伙局參加演出,邀請一些粵曲名家和私伙局成員一起進行文化交流,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對粵曲私伙局的正確引導,從而不斷提高粵曲私伙局藝術檔次。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文化館應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粵曲私伙局的管理,制定相關條文對粵曲“私伙局”的活動進行指導,實現有效管理;二是文聯要利用戲劇家協會和曲藝家協會,組織一系列針對粵曲“私伙局”的培訓講座。聘請老師對粵曲私伙局成員們展開專業的唱腔和樂器演奏培訓,讓對粵曲有愛好的成員有機會享受專業的免費培訓,從而使他們成為粵劇傳承的中堅力量,為粵劇曲藝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二)創新曲目,吸引青少年的參與。要實現粵劇曲藝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不僅要在演唱曲目上創新,而且在人才培養上也要創新,通過創新曲目,吸引各年齡層次和階層的人加入粵曲私伙局,為粵曲私伙局的持續發展儲備人才。對于新曲的創作應就結合當前的社會形式和年輕人的興趣愛好,可以集思廣益,征集一些粵曲創作名家撰寫關于歌訟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曲目,同時也可以創作一些適合年青年唱的歌唱祖國、新人新事等一系列作品,從而推動粵曲私伙局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對電視臺、廣播電臺的補貼。通過電視臺、廣播電臺對粵曲私伙局活動的發展趨勢進行宣傳,對于一些新創作的適合大眾演唱的粵曲,把它們刻錄成光盤,通過廣播電臺進行播放,讓更多的粵曲愛好者聽到,從而學習并傳唱。對于一些有條件的城區、鄉鎮和社區,可以多組織舉辦粵曲私伙局活動,舉辦一些青年粵曲歌唱比賽,評選粵曲歌唱達人。讓更多的青年有機會接觸粵曲,并愛唱粵曲;讓他們多的了解粵劇曲藝文化,為粵曲的傳承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推動私伙局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加強私伙局的精神文明建設,去舊習,樹新風,讓私伙局得到健康的成長。
總之,目前私伙局大都是中老年人參加,如果沒有年青人參加,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會斷層,甚至消亡。所以我們一定要盡量吸引及培養年青人,通過政府指導和扶持,組織寫新曲、唱新曲的相關活動,再通過電臺和電視臺的大力宣傳,從而吸收年青人的參與,增加私伙局的活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為私伙局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羅銘恩,羅麗.南國紅豆廣東粵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2]陳義敏,吳文科,蔡源莉.中國曲藝[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3]蔡孝本.粵劇——中國國粹藝術讀本[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