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學要抓好語言學習。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感覺,是在長期體驗、訓練、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語文綜合能力。它是與語言的理解和使用密切相關的。語感強的人話聽得明白,說得得體;文讀得透徹,寫得暢達。反之,語感弱的人又難靠直覺透過語言材料理解語言的表層意義,更無法體察、領悟、準確持把握語言的深層含義。語感的強弱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一個人語文素質的高低。可見,語感素質在整個語文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關鍵詞:整體感知;感悟能力;情感色彩
中圖分類號:G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113-02
長期以來,語文課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片面強調對語文思想內容,篇章結構的詳盡剖析,忽視了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使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誤區。造成學生語感素質不高,語文素質總體不盡人意。為了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教師必須在語感的培養上下點功夫。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嘗試一下:
1.誦讀吟詠,初步感受語言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它具有直覺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典范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從而獲得認知上的直覺能力。這種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量反復的誦讀。
譬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觀景物的排列,教師不必急于分析,先讓學生投入地誦讀幾遍,就會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詩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蕭瑟、悲涼的意境。這是客觀事物激起的主觀感受。是認知上的感性直覺,這是獲得語感的前提。而這是建立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的、因為讀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過程、通過誦讀吟詠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意上的正誤感受,語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解放思想,減少一些繁瑣的講解,刪除一些重復的練習,淡化一些知識的傳授,適當地引導學生誦讀吟詠,以觸發學生的語感。
具體方法有:
1.1示范美讀:重在以情感人,讀出理趣,葉老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目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像《春》、《白楊禮贊》等課文,或由老師范讀,或播放配樂詩朗誦代替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進入"意會"境界。
1.2指導誦讀:誦讀時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調動全身心多種感官功能,這樣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就會準確、細膩、真切。從而獲得審美感受。教師在誦讀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有節奏地投入誦讀。
2.積累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字詞的感受能力
學習語文需要具備一定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對文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字形、詞匯的構成、短語的組合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還缺乏敏銳的語言感受力,所以培養語感首先要從字詞積累著手。
語言感受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升的,學生積累詞語并不僅僅依靠字典、詞典,而是在大量的閱讀中得到的。但說話者、寫作者卻千方百計地掙脫語言系統的規則,以便把自己想要傳達的內涵意義表達出來,而這往往是流動的、可變的,具有個人傾向。學生要真正體會其中韻味,就必須有相應的語文知識的積淀。如欣賞李清照的《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寫出了深秋時節多愁善感、獨守空閨的婦人懷念親人、孤獨寂寞的情思,這種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出現的九個名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在詞典上的解釋能與詞作者表現的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的惆悵之情劃上等號嗎?主體性原先積累與儲存的經驗、知識跟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相互撞擊,才會迸發出耀眼的直覺思維的火花。一般說來,語文學習的經驗越豐富,對語文知識理解得越透徹,就越容易對語文中的現象與問題產生直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字詞感受力,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感。
3.整體感知,總體把握語言
語感的整體性特征決定了語感養成需要對語感材料從整體上進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內",品味語句,又要"出乎其外",聯系寫作背景、材料從本質上認識語言材料,它要求認知者有更高的立足點和廣闊的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獲得強烈的語感。如:《沁園春·雪》一詞,用"望"、"惜"、"看"等詞來聯系全篇,寫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議論,上下幾千年,氣雄萬古,把這些內容聯系起來結合寫作背景來看,它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這就從整體上感知了語言,既挖掘了意境,也把握了詞的主旨和寫作意圖,如果缺乏總體感知的觀念,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難以培養豐富的語感能力。
4.通過想象感悟語句的意境
語感的產生是以"感"為主,它離不開具體生動的想像。因而,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應鼓勵學生充分運用形象思維,來品味眾多語言文字,啟發想像。因此激勵學生多讀多看課外書,就顯得異常重要。在《新課標》推薦篇目的指引下有選擇地進行品讀,既能開擴視野,又能深切體會語言文化的底蘊。多擠點時間讀書,特別是自己喜歡的文學名著,與偉大作家交朋友,多記記日記,多用心品味作品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形成語感的過程。
總之,語感雖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絕不是不可知的東西,它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從而為人們所掌握。在語感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描繪的形象,體味語言傳遞的情感,理解語言表達的道理,從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內容,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