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華
摘要: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作為描述農村作文的教學,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體驗農村生活,積累生活中的素材,消除學生寫作的心理障礙,加強學生口頭作文訓練,激發習作興趣等方面,對提高農村學生作文水平的方法和途徑作粗淺的探究。
關鍵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激發興趣;觀察生活;注意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115-01
1.創設氛圍激發寫作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向導。因此,教師要想克服學生對作文怕寫、厭寫的畏難情緒,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就必須創設一個民主、和諧、愉悅的寫作心理環境。針對有些不切實際的教材內容,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裁進行創作,又可打破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集體創作,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真誠交流,促進溝通,融洽情感。另外,可依據教材中給出的環境、情節、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故事續尾、詩歌改寫、切換角色等富有個性新意的作文創作。我在教學《假文盲》這幅漫畫時,采用讓學生扮演漫畫中的人物,學生們個個興趣很濃,對圖畫中的人物形象都能淋漓盡致表述出來,這樣,學生身臨其境,寫作的興趣也就高了,也就有話可寫了。
2.學會觀察生活,豐富學生寫作文的源頭
對農村學生而言,他們缺少的不是具體的生活,而是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自我體驗,不懂得從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所以,首先要讓作文融入學生的生活。現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學生作文又以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及一定的習作水平為前提。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學生參加實際活動,作文就有東西可寫;積極地參加實際活動,寫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教師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同時,還要學生認真去想想,去聽聽,去聞聞,去嘗嘗,去接觸接觸,去研究研究。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寫作空間,要經常把學生帶出課堂,走入自然,走入社會。自然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學生走入大自然的懷抱,會有一種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感覺。自然界的奇山秀水、花草樹木、眾多可愛的生物都是學生寫作的好材料。同學們要想寫好作文,就要熱愛生活,學會做生活的主人。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他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一個對集體活動不關心的人,也不可能寫出精彩感人的集體活動場面;一個對周圍事物不仔細觀察的人,當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寫具體,寫生動,寫形象。只學會觀察生活,學生對待作文才不會有害怕心理,才樂意去寫,才敢于去寫。才能寫出他們眼里的世界、內心的情感,才能寫盡生活的真、善、美,世間的假、臭、惡……
3.堅持每天寫日記
日記是日常生活的真實記錄。堅持寫日記,就會留下我們在漫長生活長河中的心靈感悟、物事評判、世態萬象、讀書感知、情感私語、審美瞬間,等等,留待我們日后咀嚼、回味和陶醉,成為珍貴的精神財富。學生堅持寫日記,更能促進日常練筆、積累生活素材、培養作文興趣、提高寫作能力,有效解決中學生作文寫作中普遍存在的言之無物、無話可說、矯情虛泛等等問題。因此小學生平時可以進行多練筆,多記日記。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倘若我們的小學生平時能按照這樣去做,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為此,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我強調每位學生每天必須寫日記,寫一個片段,就是寫一句話也可以,學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筆頭熟了,可以寫一個片段了,這時素材也豐富了,有些內容還運用到作文中去,從而減輕了寫作的難度。
4.加強朗讀、課外閱讀,培養語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有賴于多讀多背。通過讀、背,學生把課本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起來,提起筆來就不會難了。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指導學
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發動學生把家中的一些書籍帶來,相互交換著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如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或摘抄一些優美的詞句段篇,或寫讀后感,以求讀后總有收獲。只有經過長期積累,學生積累的素材多了,練筆的機會多了,,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作,文思路也就會更加開闊。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空間有限,為了豐富學生習作的題材,應該多組織各種活動。如從學生的"拔河比賽"、"演講比賽",到生活實踐活動"學做飯"、"釘鈕扣"、"整理房間"等。課外活動時,可以帶學生去田間地頭,去體驗爸爸媽媽的辛苦。雙休日,鼓勵家長帶孩子們去逛街購物,去參觀游覽等。在多種活動中,學生在對美好事物的贊美中獲得了激情,在實踐中收獲了快樂,從父母的眼睛里讀懂了關愛,在和花草樹木的對話中放飛了夢想……總之,學校中的所見所聞,家庭的生活小事,街頭議論,讀書心得和電視觀察,都是學生們可以信手拈來的習作內容。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地體驗著"生活作文"的快樂。"我再也不怕作文了"。班上一名學生說。每次習作,學生再也不會為沒有什么可寫而發愁了。一篇篇活潑、有趣的習作應運而生。像這樣,鼓勵學生親自參與生活,獲得深刻的切身體驗,既豐富了情感,也為寫作開啟了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6.要注重課堂小練筆
課堂小練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選材能力、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積累了素材,還能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注意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小練筆貴在持之以恒,所以我每教一課都設置一次小練筆。我在教學《一夜的工作》,在講讀過程中,我重點分析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進行歸納。講完課文后,進行了小練筆。首先進行口頭作文,訓練重點"作者為了表達對周總理的崇敬和愛戴,選擇了什么樣的事例?作者為是什么要選擇這個事例?"這個事例非常典型,讓我們知道周總理的工作是多么辛苦,生活是多么簡樸。其次,這是作者親眼目睹的,是真實可信的。然后我提問"如果你要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你可以選擇什么樣的事例?"話音剛落,馬上就有學生躍躍欲試。我強調選材必須有典型性和真實性,這樣才有真情實感,引導學生積極地想,大膽的說,巧妙地結合課文教學,交給了學生雪菜的方法,積累了素材,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農村的學生并不笨,恰當地運用適合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有效利用農村的廣闊資源,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好學、樂學,為學生創造一片快樂作文的廣闊天空,讓我們的作文教學煥發出燦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