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東旺
(贛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話語權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
程東旺
(贛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課程體系中話語權缺失,根本原因在于其話語體系陳舊,即話語目的、話語內容、話語方式亟待創新。我們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話語目的從政治教育轉變為人本教育,確立話語的正當性;話語內容從理論話語還原為生活話語,強化話語的真實性;話語方式從單向獨話走向雙向對話,賦予話語的真誠性。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打動人心的內在魅力。
話語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17
話語體系主要包括話語目的、話語內容和話語方式三個部分,即“為什么而說”“說什么內容”和“如何說出來”。話語體系是話語權的載體,話語權通過話語體系來實現。不同的話語體系對個人和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思想影響力、價值引導力和輿論控制力,實質上這就是話語權大小的直接表征。由此可見,掌握和擴大話語權必須把創新話語體系作為著力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在高校課程體系中話語權缺失,處于“教師倦教、學生厭學、效果不彰”的教學困境,往往被師生作為意義不大的副課。究其根源,就在于思政課話語體系未能較好地適應社會變遷和時代特點。由此可見,創新話語體系,實現話語體系的轉型,是擴大思政課話語權和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教育的話語目的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扎根于人對神(人)的依賴關系的“神本教育”;在這種話語目的中,人沒有獨立性,凸顯神性,完全否認人的自然屬性;第二類為建立在以人對物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基礎上的“物本教育”;在這種話語目的中,以物為中心,否認人是目的,人的本質被全面異化,人被人的創造物所統治和支配;第三類是以培養個人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為目的的“人本教育”;在這種話語目的中,人是人的目的,是全面發展和具有自由個性的人。目前,第一類話語目的或第二類話語目的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應當而且正在邁向第三類話語目的。
“使人成為人”,是人本教育的本質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是由人的本質所決定的。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2]。”由此可見,人的本性是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人不僅應當具有作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素質,還要發展個體的個性和稟賦,兩者不可偏廢,否則不能“使人成為人”。因此,人本教育的指向是人,應當培養具有自由個性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能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不僅在于他們是否擁有高度的政治素質,還在于他們是否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優秀的才智、能力。毋庸置疑,政治素質是可靠接班人的基本素質,但其它素質能力同樣不可或缺,都是人格主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思政課話語體系對其話語目的給予片面的預設,把話語目的局限于政治教育,把思政課簡單理解成“政治話語的附屬”,僅僅視為意識形態教育宣傳和服務于政治、經濟的工具。這樣的話語目的漠視人的主體性,壓抑人的自由個性,阻礙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此這般,思政課被工具化、片面化和形式化,不僅未真正充分發揮政治教育功能,還抑制自身所具有的其它教育功能。馬克思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3]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們自覺追求個體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統一的社會活動。可見,培養可靠接班人的基本前提是培養合格的人,即培養具有自由個性和全面發展的人。如果把思政課的話語目的簡單視為政治教育,過于注重政治素質的培養,忽視其它素質的培養,就會使大學生成為畸形的單向度人。就話語目的來說,思政課“05”新方案進行了重要的調整,即著重強調“培養可靠接班人”這一根本目的。從思政課“05”新方案可以看出,把培養可靠接班人與培養全面發展和具有自由個性的大學生統一起來,從政治教育走向人本教育,是思政課的話語目的的必然選擇。
人本教育作為思政課的話語目的,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從普遍性來說,思政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具有自由個性和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客觀、普遍地存在,大學生的個性和個體稟賦千差萬別,而這些差別只是表明個體的鮮明特征,并不代表個體的優劣之分。因此,承認、尊重和欣賞大學生的個體差別,平等對待每一個大學生,鼓勵支持大學生充分發展各自的個性和稟賦,這就是人本教育作為話語目的對思政課的普遍性意義。就特殊性而言,因為思想政治素質是可靠接班人的基本素質,所以思政課必須側重政治教育。但是,政治教育不是話語目的,而是實現思政課的話語目的的功能,這與思政課的普遍性意義是相互統一的。思政課相對強調政治教育,著眼點在于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來促進大學生各種素質的協調發展,實現其全面發展。當然,我們絕不能因此消弱思政課的政治教育功能,因為一個思想政治素質不高的大學生絕不是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不可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素質同其它素質對大學生全面發展一樣重要。
總而言之,思政課的話語目的指向人本教育,首先要把政治教育作為實現思政課的話語目的的功能,做到功能與目的的統一。思政課的政治教育功能是人本教育的一種功能,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的話語目的服務。
思政課的基本任務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解讀,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他們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決定了思政課的話語內容主要是理論話語。一方面,思政課的理論話語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系統性。任何理論都只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高度抽象,只能以“文本”的形式存在。同樣,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這樣的特質必然要求賦予理論高度的抽象性。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斷和推理構成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既是邏輯性很強的理論結構,也是一種系統性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思政課的理論話語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發展性。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后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歷史分析批判的理論成果,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的內容廣泛深刻,涉及經濟、歷史、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對自然科學也有極其深入的研究。因此,馬克思主義不是孤立、封閉、靜止的,而是一個聯系、開放、發展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不僅批判繼承前人的思想,還借鑒和吸收不同時期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豐富性、開放性和發展性,具體表現在各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無產階級領袖人物帶領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在中國是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持續推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理論話語的優勢是話語闡釋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嚴謹性,但過于抽象、晦澀和隱喻,不但造成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困難,還使他們在學習中難以產生個人體驗感而缺乏學習興趣。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把理論話語還原為生活話語。生活話語來源于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社會生活實踐的圖景。人類在“生活世界”中存在、展現和變化,不斷產生和解決利益和價值觀上的矛盾,獲得和實現人的生活意義。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理論要說服和掌握群眾,就必須回到生成理論話語的“生活世界”,使用生活話語詮釋理論話語。這不是對理論話語的簡單否定,而是因為抽象的理論話語從文本進入具象的生活世界,通過生活化的語言鮮活地表達出來,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使大學生獲得真切的體驗感,縮短思政課與大學生的思想距離。陶行知先生指出:“我們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5]脫離生活實際的理論話語始終處于虛幻的“彼岸世界”,是空洞的,不能為大學生提出真問題,不能給他們的生活提供合乎實際的指導。當然,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生活話語的精神內核。如果丟掉這個內核,縱使生活話語豐富多彩,也是徒有其表的、無用的、不正確的廢話。
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充斥話語內容的“革命話語”和“階級話語”已經失去其存在的社會基礎,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尤其是生活話語不斷更新和增多,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孤立于生活話語之外。要把理論話語還原生活話語,融入生活話語之中,思政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從生活世界出發闡釋理論話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把理論話語還原為生活話語的根本前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國經濟社會歷史等基本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6],徹底消除文化差異給我們造成的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困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二是把生活話語轉換成教學話語。生活話語是文本通向教學的橋梁,但生活話語紛繁復雜、良莠不齊,有的生活話語甚至對文本通向教學起著反作用。因此,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立馬克思主義的話語主導權,對生活話語進行篩選、凝練、改造,剔除低俗、庸俗、媚俗的生活話語,吸納科學、文明、進步的生活話語,使教學話語豐富、多樣、科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三是不斷整合最新話語資源。隨著利益分化和思想多元化日益深入,各種話語資源不斷涌現,諸如主流話語、非主流話語、網絡話語、流行話語、全球話語等。這些話語資源作為社會意識,扎根于特定時期民眾的生活境遇中,是對社會生活的主觀反映,是生活話語的組成部分。思政課必須不斷整合這些話語資源,把它們提煉成大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話語素材,使用這些話語素材把理論話語鮮活地闡釋出來,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目的。
話語方式是話語主體對話語的表述方式,由話語主體在話語表述時的話語關系來決定。話語主體之間的話語關系不外乎是不平等關系和平等關系,它們分別指向單向獨話的話語方式和雙向對話的話語方式。單向獨話往往把學生作為被動無知的、不需作為的接受者,只需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不關注學生的感受以及接受了多少,反映出師生在主體地位上的巨大落差及學生的主體缺場。雙向對話充分認識到師生主體地位的平等,主體和受眾統一于自身,倡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狀態中學習知識,主張他們通過交流、協商、探討、合作、創新的方式獲取知識。與單向獨話不同,雙向對話既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也非常重視學生的主體感受以及接受情況。
一直以來,單向獨話主導思政課的話語方式,既有全部課程都有的共同原因,也有思政課特有的原因。一是教師的話語霸權。自古以來,“師道尊嚴”一直主宰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主體和客體關系。在傳統教育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少,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渠道不多,學生的知識主要來源于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由此,教師的知識壟斷及師生的身份差別賦予教師話語霸權,造成師生之間不平等的話語關系。在這種不平等的話語關系中,教師的話語霸權不容挑戰,任何有損教師話語霸權的行為舉止都遭到否定和壓制;學生只不過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容器,他們的思想權利被教師代而行之。在這種不平等的話語關系中,知識傳遞是單向的,從教師到學生,師生之間不需要對話交流;學生普遍處于失語的狀態,學生的任務只是聆聽教師的教誨,背誦教師講授的知識;而教師往往擺出高學生一等的架勢,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二是知識中心化。知識中心化是指教師的教學以傳遞文本知識為中心,追求文本知識學習這個單一目標,把傳遞和學習文本知識的狀況作為教學過程和教學任務完成與否的判斷標準。眾所周知,與其它科學知識課程相比較,思政課具有其特殊性,即它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所以,思政課應當是一個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意志、毅力、理想、信念、信仰、個性、人格等綜合性的培養目標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學習、心理體驗和個體實踐交互作用的課程。然而,長期以來,思政課存在嚴重的知識中心化傾向,把傳遞和學習文本知識作為基本指向,把綜合性的培養目標簡化為知識學習目標,忽視其它的培養目標,習慣于從文本到文本的知識灌輸,不鼓勵不支持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個體實踐。由于學生總是主體缺場,師生缺乏對話和共鳴,思政課教學常常陷入“自言自語”的尷尬局面。三是評價標準單一僵化。評價標準單一僵化是指用一種統一固定的評價標準衡量學生,忽視學生的主體差異,把他們教育培養成標準化的格式化的人才“產品”。對于思政課而言,評價標準單一僵化主要表現為泛政治化、唯分數論等。長期以來,我們從國家和社會的本位出發,突出強調思政課服務于政治和經濟的功能,慣于使用政治標準和考試分數評價各個方面千差萬別的大學生,要求他們做到思想和行為的整齊劃一,成為聽話乖順的“好學生”。如此,學生的主體地位失落,自主思維、創新精神得不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的獨立、平等精神,人的主體自覺勢不可擋,個性自由和個體獨立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自覺意識,而信息時代的“文化反哺”瓦解了教師的知識霸權,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師生之間的知識平權。由此可見,單向獨話失去了得以存在的社會條件,話語方式從單向獨話走向雙向對話成為必然趨勢。如果思政課教師墨守單向獨話的話語方式,最終只能落得自說自話了。首先,雙向對話是師生平等的對話。思政課教師要擯棄高學生一等的優越感,應當把自己放在和大學生相同的地位,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大學生,平等地與每一位大學生對話。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與自己對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應有的引導作用,通過師生雙向對話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其次,雙向對話是師生情感的交流。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7]思政課教師與大學生的雙向對話應當是一種師生、生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所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大學生在濃烈的情感中產生思想共鳴。最后,思政課評價標準應當全面、多元。評價標準之所以要全面、多元,是源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考試分數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個體差異和個體成長發展的真實狀況。與此相應,思政課應當構建一個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理論考核與個體實踐相協調的評價標準,促進大學生的政治素質與非政治素質共同發展。
總之,創新思政課話語體系,從政治教育轉換為人本教育,確立話語的正當性,從理論話語還原為生活話語,強化話語的真實性,從單向獨話走向雙向對話,賦予話語的真誠性,從而使思政課產生打動人心的內在魅力。
[1][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67,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2.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7]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責任編輯:劉宇)
The Discourse System Innovation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under the Horizon of Speaking Right
CHENG Dongwang
(InstituteofMarxism,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Jiangxi341000,China)
The speaking right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weak,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old discourse system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discourse, discourse content, mode of discourse to be innovative.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purpose of discourse from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to establish the legitimacy of discourse; the content of discourse from theoretical discourse to the discourse of life, strengthe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discourse; the mode of discourse from single words to two-way dialogue, given the sincerity of discourse; the only way to make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enerated the inherent glamour of the heartstrings.
speaking right;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discourse system; innovation
2015-02-23
江西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江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贛教社政字〔2013〕42號)。
程東旺(1977-),男,江西婺源人,贛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G64
A
1005-5843(2016)06-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