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銘
?
教師理解偏差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以《逍遙游》的教學為例
◎李銘
教師理解能力及理解水平的高低是決定教材文本內容解讀的重要因素,現如今有許多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偏差,甚至誤讀文本內容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問題更為嚴重。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逍遙游》的教學現狀為例子,簡單探討教師理解偏差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
理解課程是由美國學者古德萊德提出的概念,意指教師對課程理念、課程材料與課程要素的理解。古德萊德又把“課程”劃分成五個層次,即五種不同形態的課程:
1.理想的課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和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
2.正式的課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
3.領悟的課程即指任課教師所領會的課程,即教師理解的課程。
4.運作的課程即指在課堂上或課外實行的課程。
5.經驗的課程即指學生實際體驗到的課程。
由于上述分類我們可以看到教師領會的課程即教師理解的課程,在這五種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可見,理解課程對于課程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課堂上實施的課程是經教師理解加工過的課程。教師在理解課程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個人的知識水平、自身素養、興趣愛好、文本呈現方式等。這些因素因教師的不同而不同,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每一位教師所理解的課程都是不一樣的,因而教師理解的課程與文本本身想要表達的主旨以及思想內容往往存在一定偏差。
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包括對課程設計者的思想、課程內容、思想及主旨、課程的地位及價值等方面的領會,這些將會影響到教學方法的選擇、對課程內容的擴展以及課程深層價值的挖掘和發揮。對課程內容沒有正確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課程實施的效果,不但不能發揮課程的作用,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使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學到的知識是不全面的或者是不正確的,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不能實現課程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課程產生錯誤理解或理解深度不夠的情況并不少見。
《逍遙游》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的一篇具體體現莊子思想的重要作品,選自《莊子》,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一書是繼《老子》之后第二部道家哲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李白稱其“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魯迅先生則贊其曰:“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之。”《莊子》共33篇,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而《逍遙游》是內篇的第一篇,無論從藝術領域還是思想領域來看都是莊子的代表作。馬敘倫在《為莊子義證成章題絕句》中說:“勝義無疑第一禪,幾個曾解笑前賢。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意思是說讀《莊子》這本書要先讀懂《逍遙游》這篇文章,才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莊子的思想。《世說新語·文學》提到:“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可見《逍遙游》是理解莊子思想的重點篇章,也是難點。
《逍遙游》是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教學中難度較大的一篇,很多學生普遍反映看不懂文章,不理解文章講了什么內容,不明白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甚至有人提出這篇文章不宜作為高中語文選文。高中學生大多處于16—19歲的年齡階段,他們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具體表現在學習中就是會對所學知識和文章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抽象思維迅速發展,但又缺乏明確地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高中學生學習《逍遙游》仍具有較大的難度,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
筆者有幸聆聽了四位老師講授的《逍遙游》,發現四位老師在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時,不約而同地將莊子的思想總結為:莊子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認為世界萬物的產生及變化都是由道來決定的,道是先于天地萬物而存在的一種物質性的東西,人們要順從自然界的規律。“逍遙”的意思就是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無為而治,取消人的主觀能動性,既不作違抗,也不作追求。甚至有的老師在講授中心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時,告訴學生不要有追求,任何事情都要順應自然,順應造化。這些思想顯然不是《逍遙游》這篇文章的主旨和觀點,都是教師基于對文本理解偏差產生的不正確的結論和觀點。
正如劉生良教授說到:“莊子的整個學說,表面上消極,實際上積極。”其積極面遠遠大于消極面,但是為什么在學生群體中卻認為莊子的思想是避世的消極思想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教師做了“代言人”和“傳播人”。《逍遙游》是一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文言文,學生很難做到獨立思考和解讀,學生只能在老師的帶領下來理解文章。莊子的《逍遙游》開篇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恢弘龐大的場面:“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由鯤轉化成鵬,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這表現出了生命的靈動,是自我立志,自我轉變,自我超越的過程。教師應當讓學生體會立志的重要性,人一定要有追求,有理想,有目標,只有志存高遠,視野開闊,才能不為瑣事羈絆。結尾處“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莊子設想的修養最高者的不同道德側面,是修養最高者處世的三個不同又統一的行為標準。從淺到深,無己,無功,無名,層層遞進,進而達到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指的是人們內心世界的自由,是純粹精神狀態的自由,而不是消極避世,無所作為。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競相追逐名利,往往有人在這過程中丟失自我,這時我們需要莊子的這種心態來歷練崇高人格,讓自己的心靈透透氣,實現自我價值。教師因理解偏差造成的對《逍遙游》主旨的誤讀和誤解,不但對學生的理解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對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十分不利的。
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專業水平、敬業精神對課程理解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應時刻注意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相關教育理論,用科學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來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教師自身理解能力與理解水平往往與課程理解成正比,教師自身的理解能力越高就越容易理解課程目標和文本內容,也會更容易形成創造性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形成一種理解和反思的意識,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注重與學生、其他教師之間的溝通,來豐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一)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
理解課程少不了對學生的理解,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不要自己壟斷整個課堂,多去傾聽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傾聽實際上就是加深了對課程的理解。按照古德萊德的提法,教師應當注重課堂上創生的“經驗的課程”,這才是學生真正領悟到的課程。一個合格的教師不能只注重自己教了什么,更應當關注學生學了什么。通過對學生的關注,喚醒了教師的教育體驗,使教師能夠從課堂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某種權威的課程理論和觀念出發,真正把學生當作獨立的個體,注重學生獨特的內心感受,加強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在學生的參與下,教師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反思,培養學生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加強教師、學生與教材編者之間的三維對話
以往的課程方案以及教材的編排設計,多由學科專家、權威學者等人來制定,忽視了教師與學生這兩大群體的參與。國家制定的課程標準、課程計劃課程方案,教師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教師的實際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與文本的脫節。教材編制者應深入到實際的課堂和學校中去,深入到實踐中,參與真實的課堂教學,多與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問題,了解各個層面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教師對課程和教材的理解能力,這樣才能使課程方案以及教材的編制更加合理,更加科學。
參考文獻:
[1]張華,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施方良.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馬周周.莊子教育學[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
[4]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李銘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