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雅竹
江蘇特殊教育優質全面發展的推進戰略
殷雅竹
“十三五”江蘇特殊教育發展迎來歷史機遇期,面對優質全面發展的新任務、新挑戰,本文指出了“十三五”期間江蘇特殊教育改革創新方面的重要工作,并提出了優質全面發展特殊教育的推進戰略。
江蘇特殊教育;優質全面發展;推進策略
隨著“十三五”的開啟,江蘇特殊教育迎來優質全面發展的新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將應對挑戰變為搶抓機遇,不斷開創江蘇特殊教育工作新局面。
江蘇是我國現代特殊教育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特殊教育工作緊跟全國特教事業改革發展的步伐。1983年,江蘇特教人就在全國首次提出了隨班就讀這一概念,并總結出了“特教學校為骨干、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教發展體系;1995年,江蘇在全國率先普及三類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當時在校殘障兒童少年6萬多人;2012年,《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頒布,第一次將“學前融合教育”寫進法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工作,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對特殊教育進行專章論述,要求各級政府加快發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提出了特殊教育的發展任務和重點工作。2014年1月,國務院頒布《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明確特殊教育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出扎實有效的推進措施,是全國特殊教育階段性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5年8月,教育部頒布《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首次對特殊教育教師提出了系統的專業要求,并將逐步實行特殊教育教師持證上崗制度。而199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歷經多年修訂和廣泛征求意見,也有望在近期頒布。
所以我們說,“十三五”期間,江蘇特殊教育優質全面發展迎來歷史機遇期,江蘇特殊教育改革創新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一)堅持融合教育原則
近期,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強調要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在2013年公開征求意見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中,也明確提出要“提高普通幼兒園、學校接收殘疾學生的能力,推廣融合教育,保障殘疾人進入普通幼兒園、學校接受教育”。根據殘疾人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教方式,而且要優先采用普通教育方式。
這意味著,“十三五”江蘇普通學校要有更多責任和義務承擔特殊教育工作。
(二)提高康復保障水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明確將“加強康復服務。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普遍開展殘疾兒童早期康復”納入教育部門工作職責。“十三五”江蘇招收殘障兒童的教育機構,要配備充足的康復設施設備,以及專業的康復人員。這項工作對于普通中小學、幼兒園乃至特教學校,都提出了新的保障要求。對于特殊兒童學前教育尤為重要,學前康復對殘障兒童一生影響巨大。
江蘇各地縣級人民政府應根據殘障兒童少年數量、類別和分布情況,統籌規劃,完善配備。
(三)動員多方合力辦特教
“十三五”江蘇教育部門要會同衛生、民政、殘聯等,建立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對兒童少年進行入學診斷評估。
現在,江蘇各地大都還沒有設立這樣的機構、也還不完全具備這樣的能力,但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級教育部門要牽頭,協同衛生、殘聯、民政等部門,形成教育、醫療、康復、心理、社工等多方面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
(四)加強專業支持服務
“十三五”江蘇各地要依托特殊教育學校建立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在區域內提供特教指導和支持服務。
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出現多起“熊孩子”事件,普通學校家長通過各種方式向學校和特殊兒童家庭施加壓力,要求驅逐特殊兒童。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有專業能力問題,迫切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用實際行動去改變。
“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江蘇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學校都將面臨轉型發展的改革任務。“優質全面發展特殊教育”在“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中體現了更加重視依法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權益,更深層次促進教育公平。
(一)形成“融合教育”的發展愿景
今年以來江蘇設立了若干個研究項目,通過自發加入的方式組織相關研究團隊,借助媒體宣傳研究工作、宣傳特教轉型發展的思想等,通過多方的參與和討論,形成共同愿景,目前效果顯著。
2016年8月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專題培訓班是一次更大范圍內的愿景達成,從國務院條例學習、朱衛國廳長講話,到專家研究報告、實踐者經驗分享,都聚焦和指向了同一個目標:以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為專業引領,以普通學校為主陣地,大力發展融合教育。
(二)制訂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規劃
江蘇各地要充分思考,規劃自己的特殊教育“十三五”藍圖,探討具有地方特色的轉型發展道路。我們最終的共同理想是通過建立指導中心,推進、實現融合教育。
江蘇各地融合教育發展的路徑和階段、速度肯定不一樣。有的地區已逐步開展,有的地方還在探索。全面開展融合教育條件尚不具備的,可以從點上突破。比如與普通幼兒園合作,試點學前階段康復工作;比如與職教學校合作開展高中階段教育,做生涯規劃、定制高中課程。因地制宜、扎實細致,成熟一項做一項。但有一點,成熟的條件不是等來的,是靠工作爭取來的。
(三)實行個別化管理與支持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講過,每個地區都有其自然稟賦、歷史現狀和工作基礎。與特殊教育的個別化課程一樣,江蘇省教育廳的管理工作也要針對不同的地區實際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個別化指導。
現在,我們正在研究的各項工作,主要是自愿報名參與的方式。由于有各領域專家和管理人員的介入,項目研究的過程,就是當地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從省教育廳和財政廳來講,以前教育財政經費大都用在建房子、配裝備上,以后要轉移部分用在體制改革上,用在內涵發展上,特別要支持改革發展的先行者。
(四)充分挖掘和發揮專家資源,建立網絡平臺
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正在做個別化教育系統,資源庫建設的核心是人力資源與課程資源建設。一個地方特殊教育工作做得如何,還會受當地醫療水平、教師水平的限制。江蘇作為經濟、教育、醫療等均較為發達的省份,有條件、有能力支持各地特殊教育均衡發展。
“十三五”江蘇計劃通過建立網絡平臺,邀請專家網絡會診,與各地各學校實現遠程互動。這樣,各地在開展學生診斷評估時,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遠程邀請專家來參與共同實施。建立這樣的平臺,也是推動全省各地區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實施個別化教育的重要策略。
根據作者在2016年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專題培訓班上的講話整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教育廳,210024)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