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
聾校初中數學個別化教學初探
·趙亞麗
個別化教學是特殊教育教學的本質意蘊。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在目標設定、情境引入、內容探究、鞏固測評、課后作業中適時運用個別化教學的理念,為每位聾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創新合作。
聾校;初中數學;個別化教學
筆者班上有8名聾生,學期初進行了一次摸底考試,最高分86分,最低只有12分。經過認真分析,將他們分成3個學習小組。
第一組聾生:反應快,接受能力強。在完成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他們做思考性的題目。如該小組中的聾生張某,課堂上只要老師稍加點撥就能理解大部分。于是,筆者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不斷地為其提供更高難度的題目,在不斷的練習中,張某的知識能力水平獲得了很大提高。
第二組聾生:反應能力一般,接受能力一般。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層次的聾生身上。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進度的安排,既體現了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又切合聾生的實際。課堂上,盡量使他們聽懂、學會,能夠獨立完成作業。聾生楊某、蘇某等屬于這個層次的聾生,身體條件很好,智力水平一般,但是課堂上注意力時間較短,遇到問題不能積極思考。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提問的頻率,當他們稍有走神時,馬上把他們拉回來,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設計一些有趣的智力題,鼓勵他們參加討論,樹立信心,引導他們通過努力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三組聾生:基礎差,反應速度慢。筆者利用一切機會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并使其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就會有收獲。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適當放慢進度,解題時由簡入難,耐心講解每個步驟,保證他們在每節課上都學有所得,基本達到教學目標。
(一)用貼近生活的材料,引發聾生自主學習
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應當在數學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的時候,讓聾生說出生活中的圓,盡量讓不同的聾生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參與進來,如呼啦圈、杯底、雙面膠、一元硬幣、滾鐵環,這些學習材料對于聾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聾生會由衷地認為數學就在身邊。每位聾生都會根據他們不同的生活體驗自主地去發現有用的學習資料,并開展各種學習活動。只有每位聾生自主地學習,個別化教學才能真正落實,得到切實的保障。
(二)用具體真實的材料,引導聾生自主探索
認知發展理論創立者皮亞杰認為,兒童智慧、思維的發展是通過兒童主體的認知結構從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經驗之間的同化和順應活動而實現的,只有使兒童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
聾生的個體差異使得他們獲得知識的方式不一樣。聾校十三冊《利息》教學中,提前讓聾生通過網絡或其他方法收集石家莊有哪些銀行,上課前一天讓聾生去銀行取一張“存款憑條”,并嘗試填寫存款憑條。授課當天,教師帶領聾生到銀行進行實地教學,了解國家規定的利率,并親自進行存款操作。這樣不僅讓聾生有了生活的體驗,培養了聾生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和理財的能力,也豐富了上課的材料,從而進一步引導聾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進主動學習,獲得發展。
(三)用種類齊全的材料,引導聾生確定研究對象
人的對象性活動是以對象性關系的確立為前提的,而主客體對象性關系的確立是主體從為“我”的角度進行選擇的,即活動客體(對象)并不是自發地進入主體的對象性關系和活動領域,而是由“我”即個人主體決定的。學習材料種類相對齊全為聾生有選擇地確定研究對象提供可能,為積極地開展探索研究活動賦予了條件和意義。聾生在教育活動中的選擇性,突出地表現在對學習對象(客體)的選擇上。聾生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活動,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到學習手段,無一不是選擇的結果;從學什么到怎么學,也無一不是選擇的過程。聾生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選擇的,都要進行過濾、篩選和優化組合。教師為聾生制定和選擇的學習材料也一定是經過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的。例如在《圓的認識》中,聾生可以根據不同的生活經驗,選擇比較熟悉的材料進行研究。筆者充分尊重聾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各個層次的學習材料,以便于他們選擇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材料進行研究。
(四)用具有挑戰性的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聾生渴望自己成為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當自己的觀點和集體意見不一致時,會產生要證實自己想法的強烈欲望。因此,在學習材料的準備和選擇上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最近發展區中的學習任務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例如在《全等圖形》教學中,讓聾生找出其中有多少種全等圖形。這樣稍高于聾生原有水平的學習材料的呈現,激發了聾生學習熱情,充分展示個性思維火花。通過教師引導,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成功感是增強聾生學習自信心的最佳心理體驗,是人們學習知識的最大誘因。聾生有過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產生學習激情,推動學習不斷深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為每個聾生提供成功的機會。例如在數學教學中不少例題有多種解法,教師就要鼓勵聾生多動腦筋。但有的聾生想出的辦法比較煩瑣,中等以上的聾生想出的辦法就簡便一點。這時教師不可以一味強調中等以上聾生的辦法好,其他同學的辦法不好,而是要肯定各種正確方法,強調聾生可以選擇合適自己的解題思路,并鼓勵他們掌握多種解題思路。
(一)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作業設計從聾生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讓聾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發展數學。如在學習完“用坐標表示物體的位置”后,布置聾生畫一畫從家里到學校的上學線路圖,并標記途中經過的建筑物等。
(二)設計開放性、可選擇的作業
在初二年級學完“統計”后,布置聾生調查家里的一件事,比如家人最喜歡的運動情況,一年四季用水、用電情況等,讓聾生自主選擇,自由設計統計圖表。
(三)布置適合每一位聾生的作業
聾生可以給自己布置作業。下課后,筆者會布置規定作業,不規定的作業由聾生自己選擇,可以在課本上選,也可以在課外書上選,可難可易。聾生依據自己的能力高低自主選擇,這樣布置作業既調動了聾生的積極性,又使每個聾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測是對聾生在該課堂學習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常用評價手法,聾生們都十分重視小測的結果。因此,嘗試在小測中準備A、B、C三套題,在題目后標上“難”“中”“易”來指引,或者在基本卷A中加入略高、較高要求的題目。聾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選做難度不同的題目,但總分是一樣的。原本筆者認為全部聾生會選“易”的題目,但事實上,由于好強、好勝的心理,“優等生”或“中等生”沒有選“易”做的題目,而是選“中”或“難”的題。盡管要冒答錯的風險,他們還是會覺得有意思。利用這種伸縮性大、靈活性強的測試形式,為每位聾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特殊教育學校,050000)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