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繡梅
開展智障學生支持性就業的校本實踐
·朱繡梅
培智學校開展智障學生支持性就業使得智障學生在融合環境中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并從專業支持到自然支持,逐漸退隱支持。
智障學生;支持性就業;融合教育
由于智力障礙等因素,智障人士就業較為困難。但智障人士也要在社會生存,經過特定的職業技能訓練,他們也能掌握從事簡單工作的能力。因此,培智學校應積極開展智障學生支持性就業研究,通過多種途徑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就業技能,讓有能力的智障學生能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下面以蘇州市吳江區特殊教育學校為例,談談如何開展智障學生支持性就業。
(一)“1+X”職業教育課程模式
特校職業教育的校本課程應是多樣化的,讓不同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我校采用“1+ X”模式,其中“1”指的是每個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保潔”這門基礎技能課程。把“保潔”確定為基礎課程,是因為當今社會對保潔服務的需求非常大,而且技術難度不高,只要肯吃苦耐勞就可以。培智學生正好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我們把它列為基礎技能。而“X”則是我校的傳統優勢項目,包括中西點、洗車美容、賓服、種植等,這些優勢項目都比較適合智障學生。
我們安排每天下午作為職業技能培訓時間,內容分別為5個X項目,要求學生在每周完成2次以上保潔項目培訓任務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在X項目中選擇2—3個作為擴展。
(二)職業培訓課程的校本化
職前培訓要有一個統籌的規劃和安排,簡單地講就是職前培訓必須要校本化發展。對于智障學生來說,職前培訓項目技能要求比較簡單,內容相對固定。但由于學生知識能力有限,教材必須是圖文并茂的,且要清晰、易懂、易操作。為此,我們對教師提出以下要求:平時注意收集網上的圖文資源,在教學中讓發展好一點的學生演示操作等,必要時教師還要有不同版本的自編教材,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因人而異。
(三)重視學生的職業實踐
雖然學校為殘疾學生提供了校內模擬勞動就業基地,但與真正的社會就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讓學生到一線的勞動崗位去實踐是非常必要的。我校經過多方努力,在殘聯、民政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為學生創設校外實習基地,定期帶學生到校外實習崗位進行實習,并給他們配備了專門的愛心實習基金,使得學生能順利地進行崗位實踐,取得了很好的實踐和反饋效果。
(四)注重綜合技能養成,實現成功轉銜
對已畢業智障學生的調查發現,他們多數在就業方面感到沮喪和氣餒,真正就業的各項要求遠比他們在學校中所學的課程復雜得多,很難真正意義上融入社會職業。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滿足于學生課堂表現的改善,而應從生活、交際和專業技能等方面全面地為智障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這是從學校向工作崗位進行成功轉銜的關鍵。
1.生活技能的養成。生活技能的養成是指生活中基本的衛生、飲食、衣著、出行等方面的技能,同時這也是融入社會進行支持性就業的基礎。我們在低年級時利用生活、勞技等課程進行相關教學,為高年級技能學習打基礎,也為將來順利轉銜打好基礎。
2.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智障學生畢業前的三年時間,讓他們學習某項職業技能的課程,最后一年中,著力尋找他們實習的場所,逐步推進最終就業。
3.人際交往的訓練。社交有利于員工得到他人的支持,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智障學生從學校向成年生活轉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通過專門的職業道德、職業心理輔導等課程進行相關訓練與教育。
(一)依靠政策推進,為智障生就業提供保障
我國出臺的《殘疾人就業條例》(2007年),以及江蘇省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就業扶貧工作的意見》(2013年),對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殘疾人就業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區在健全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的基礎上,把智障學生就業拓展到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通過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確保用工信息及時傳遞,同時根據智障學生的殘疾、文化技能等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薦工作,使用人單位和智障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順暢,提高就業成功率。
(二)充分利用網絡就業供需平臺,打通智障生就業信息渠道
市場用工信息溝通渠道是否暢通,直接影響智障學生就業的成功率。由于智障人士的能力有限,我區目前以殘聯為主導,依托智障人士戶籍所在的鄉鎮進入就業信息庫,并借用人社就業信息平臺進行推介。
(三)組織畢業生就業推介會,開拓智障生就業市場
每年畢業前,學校召集家長座談,共同商討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問題,并積極與相關企事業單位聯系,進行就業推介。
(四)加強與公益組織合作,實現實習與支持性就業一條龍
對智障學生來說,從學校到崗位的過渡階段——頂崗實習,非常必要。2014年,我校與義工團體合作,由其提供實習崗位,我校選派兩名即將畢業的智障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
為了培養學生初步的工作意識,2015年5月,在義工團體的幫助下,電子元件加工項目引入校園,旨在了解學生在手工加工行業的適應程度。我們感受到智障學生身上蘊藏的巨大潛力,只要項目適合,他們完全可以勝任這一類型的工作。
由于生理障礙,智障學生獨立從事傳統競爭性工作的可能性較低,因此他們需要持續的、強有力的支持。然而專業的支持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正常的工作環境,花費高,效率低,阻礙智障學生與正常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因此一定要進行限時的專業支持,逐漸引導智障學生用好自然支持,最終達到支持隱退,使智障學生真正融入社會工作中。
(一)專業支持
我們在智障學生就業初期安排專業的就業輔導員跟蹤輔導,主要工作是:輔導個案建立并維持友誼,與同事愉快相處;持續自我管理,主動工作和適應工作變化;遇到困難主動尋求幫助,提升工作品質;檢視并完善自然支持系統,以幫助個案持續穩定就業;妥善處理偶發事件;善于發現阻礙個案持續穩定就業的因素,并妥善解決;了解雇主、個案及其家長對個案工作的滿意度。
(二)自然支持
對于智障學生來說,這種方式是將主要依賴專業輔導員提供支持變為主要依靠雇主和同事解決問題,也就是尋求集體內部的支持。在正常工作環境中,同事成為為智障員工提供支持的潛在的強大資源。一個在工作中愿意親近殘疾人且有能力的同事可以根據需要提供信息、解答疑問、演示工作任務、提供協助、重復指導、觀察反饋等重要的支持。
(三)支持退隱
專業輔導員的長期存在會阻礙雇主和同事在遇到問題時想到并使用自然支持以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智障員工對專業輔導員的依賴性。因此專業輔導員從工作現場支持個案工作的第一天開始,就要有計劃地逐漸地退隱,直到完全撤離。
本文為蘇州市“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智障學生支持性就業的途徑與策略研究——基于融合教育視角”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11301103),課題組核心成員:董庭富、李鬧、朱繡梅、吳海生、沈翔飛、周玲美、張小鋒。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特殊教育學校,2152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