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心怡(北京華北電力大學)
信息時代地方政府加強網絡輿情管理探微
任心怡
(北京華北電力大學)
隨著網絡媒介的多樣化發展,言論自由在互聯網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和表現方式,面對新興媒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開展好網絡輿情管理亦將成為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所必須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輿情管理;政府角色;素質培養
目前,我國網絡實名制尚未得到全面實行,對網絡輿情的監管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言論自由在虛擬的網絡平臺存在著失控的風險。網民一旦受到“網絡水軍”的挑釁,極易把事件當事人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極易形成網絡輿情導向與司法公正之間博弈較量,面對新興媒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開展好、把控好網絡輿情管理必將成為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網絡輿情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但與傳統的社會輿論不同,首先是網絡輿情存在的空間是虛擬的,民眾對社會各方面產生的言論和觀點是通過虛擬的網絡進行傳播的。網絡輿情管理對象不僅包括網絡輿情的主體和客體,還包括網絡輿情存在的載體,即媒體本身。輿情管理對象的復雜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輿情主體的不定性
在網絡空間里,民眾言論自由具有廣泛性和平等性,也就是說對特定的事件,公民個人對是否發表言論、發表何種言論、就哪一事件發表言論有其自主性。因此,就某一具體事件參與到網絡輿情中的人無論在人數還是范圍上并不確定。
2.網絡輿情客體的復雜性
一方面,社會管理者、企業、個人等各種客體的類別之多,范圍之廣;另一方面,客體所持有的政治觀點、社會認識、道德標準之雜。二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網絡輿情客體的紛繁復雜、多元多樣性。
3.輿情載體的局限性
虛擬性和匿名性,網絡的這一特點有利于人們發表意見,借助這個新的輿論空間,政府可以更真實地了解社會事件和基層民意動態,從而及時調整影響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政策。但是,虛擬性和匿名性同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惑,網民言論的真實性、正當性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有時使人們難以判斷,虛假信息和民意失真的情況大有發生之可能。
輿情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政府是網絡輿情的監督者和管理者,面對與日倶增的數量及無限膨脹的事件規模,網絡輿情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網絡言論使得人們在網絡發表的意見和看法缺乏必要的理性約束,極易導致“網絡暴力”和“道德綁架”。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存在的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問題,極易誘發網民的不理性言論,產生“仇富”“仇官”心態,進而在網絡這塊自由天地里無拘無束地滋生蔓延。由此可見,政府必將承擔起網絡輿情的監督者和管理者的職責,為網絡輿情健康茁壯發展保駕護航。
另一方面,政府也是網絡輿情的參與者。面對網絡輿論這片廣闊的新空間,地方政府也應該克服原有體制機制的束縛羈絆,開拓進取,緊緊抓住互聯網媒體帶來的無限機遇,通過轉變政府工作方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1.表現在輿情管理涉及了現實與虛擬兩大空間
網絡輿情發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而參與網絡輿情的組織或個人存在于現實空間。因而,網絡輿情的發展一般經過由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下的空間轉移。例如,現實中發生某一社會熱點事件是為線下;從網民在網絡表達觀點態度開始,到網絡信息的交互式傳播和集聚形成社會公共熱點問題,再到公共意見的發酵形成強大的網絡輿情是為線上;最后從網絡輿情發展到引發公眾的廣泛思考是為線下。
2.網絡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
在這種虛擬介質中,信息能夠實現迅速匯集,實現即時互動。也正因為如此,參與到網絡輿情大潮中的個人極大可能會分布在不同的現實空間領域。例如,“一帶一路”“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公車改革”“油價兜底”等都引發了各地網民的熱議。
3.表現在輿情管理涉及了不同虛擬平臺
網絡平臺的多樣化發展,以社交元素為基礎的平臺應用發展穩定,使得網絡輿情從顯現、發酵、形成、變化和消解都不僅局限于某個單獨的網絡平臺,微博、論壇、微信等虛擬平臺之間的信息傳播變得更加頻繁。大數據技術重構和網絡平臺本身所具有的裂變式傳播特性都給網絡輿情管理帶來深度的挑戰。
針對上述特點,地方政府要積極探索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模式。積極與非官方網絡媒體開展溝通,增進信息的互聯、互通、互信,消除媒體傳播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建立網絡輿情日常監測機制,提高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加強政府網絡平臺建設,提高政府網絡平臺的發聲能力。加強對公民素質的培養,加強對公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加強對公民網絡素養的培養,推動實現公民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營造文明上網的良好氛圍。
徐金萍.地方政府網絡輿情管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