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紅(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2013級教育碩士)
場域視角下地理課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陳小紅
(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2013級教育碩士)
地理作為高中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課程功能。《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學科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地理學科在促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發展觀、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地理素養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優勢。2010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毫無疑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完成這一任務最重要的途徑。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地理教育成敗的關鍵。
“場”源自于物理學概念,最初是由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提出的,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隨著不同學科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場概念逐漸被其他學科引入。在社會學領域中,迪爾凱姆率先引入和使用了“場”概念。在迪爾凱姆的視野里,社會場是社會有機體及其子系統周圍連續存在的特殊物質形態。后來,美籍德裔心理學家庫爾特·考夫卡利用“場”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行為就是一種“場”,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部分是環境,一部分是自我,二者不可分離,環境是自我的環境,自我是環境里的自我。
圖1 場域結構示意圖
1991年,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正式提出了場域理論,該理論后來成為社會學的重要理論之一。皮埃爾·布迪厄認為,社會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的場域組成,而所謂“場域”,他曾解釋說:“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 (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正是在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們強加于占據特定位置的行動者或機構之上的決定性因素之中,這些位置得到了客觀的界定,其根據是這些位置在不同類型的權力(或資本)——占有這些權力就意味著把持了在這一場域中利害攸關的專門利潤的得益權——的分配結構中實際的和潛在的處境,以及它們與其他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支配關系、屈從關系、結構上的對應關系等)。場域理論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關于人類行為的一種概念模式,認為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而場域并非單指物理環境,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
從場域視角看,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育場域中的課堂環境下進行的,課堂教學場域實際上包含了知識場域(所感知的觀念)、教學場域(被知覺的現實)以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心物場(情感場域),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質上是學生在課堂教學場域中心物場所發生的復雜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學生外在的學習行為和內在的復雜的心理認知結構變化得以體現。
圖2 課堂教學場域示意圖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遵循教學規律,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教學效益最大化,實現學生的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從場域角度看,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教學環境、教學氛圍、地理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心理認知、學習活動達到和諧統一,所有地理課堂的教學要素指向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為了達到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遵循教學規律,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教學效益最大化,促進了學生和諧、可持續發展。
1.學科理念教育有效性——滲透地理學科價值觀教育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學科基本的價值觀就是通過研究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敬畏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地理課堂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環境、關注地球,形成全球意識。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學習地理心中要有整個世界,眼光要能看開,逐步培養自己廣闊的胸襟和大氣的品格。同時,在地理課堂上滲透地理審美教育,地理研究的對象之一——自然環境,有很多鬼斧神工的景色,波瀾壯闊的海洋;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反映了地理事物本質的理,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地球是一部地質歷史,讓學生體會時空的神奇……所有這些,無不包含了地理審美教育,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在體會美的同時,自覺反思人類的活動,從而將學科教育價值觀內化到心靈深處。
2.學習目標有效性——確立合理、明確的學習目標,給學生一張清晰的學習“坐標圖”
要衡量一節地理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其學習目標是否明確。學習目標是從學生角度,明確學習的任務,達到的要求和結果,是學生學習的指向標。明確的學習目標可以告訴學生本節地理課需要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樣的程度,學生學習時心中就有了一張清晰的學習“坐標圖”。學習目標設計的合理、明確,可以避免學生盲目、無效學習,學生易在學習過程中充滿信心,體驗學習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地理的動力和興趣,這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3.教學手段有效性——地理課堂有效性的“催化劑”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教學手段是為教學目的而服務。選擇何種教學手段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條件和學生情況予以確定。地理課堂有效性的發揮,教學手段是重要的實現途徑。
教學手段多樣化,還可以消除和緩解學生上課過程中的“視覺疲勞”(即采用單一化的教學手段,學生心理上產生疲勞和倦怠)。對于地理課堂來講,還有一項學科特點很明顯的教學手段——地理圖表教學,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它是以圖表為載體,揭示地理事物空間特征或空間分布規律,其主要類型包括各種地圖、地理圖片、地理統計圖表、地理示意圖等等。采用地理圖表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原理形象化和直觀化,達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同時,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展示和發揮“三板”(板書、板畫、板圖)優勢,特別是掌握板圖技能,能在黑板上畫出一幅精美的地圖,大大提升學生對老師的敬佩之情,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地理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大提升。
4.教學對象有效性——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俗語說:世有百態,人有千種。每個人的性格、秉性、脾氣等都不一樣,存在個體差異,即為個性。學生同樣如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不是“千人一面”的,而是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生命個體。教育不是流水線工廠,不是要消除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是要發展學生的個性。
一節好的地理課堂,也應該是使學生“學有所(增)長,學有所(擅)長”,讓學生能夠獲得發展。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課堂上,抱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學生,在課程設計、教學方式設計、教學目標設計上,以發展學生為目的,并具有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進步,讓學生個性在地理課上充分釋放,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正如我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講的:“教育是使人作為人而稱其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是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的人的人化的過程。”
5.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合理處理學習內容
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根據課標和學生的學習需要,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確定內容、容量和難度適宜的教學內容,處理好學習內容與學生現有水平之間的關系,使所學內容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在新舊地理知識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是地理課堂教學應該達到的理想狀態。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對同一部分的教學內容,課標要求一樣,但對于知識的處理,則是教師根據自身對課程的理解和知識儲備進行的創新性活動,使學習內容符合有效性的標準,是地理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部分。
6.課堂管理有效性——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
教學機智是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況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保持課堂平衡、維持教學的一項能力。地理課堂上的偶發事件,如教學失誤、處理學生的失誤、課堂環境突發情況、學生意外回答等,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如果地理教師能夠掌握教學機智的運用策略,就能使偶發事件及時、巧妙、靈活的得到處理,轉化為對教學的助力,甚至促進知識生成的機會,對地理教學效果起到補充和增效的作用,因此它將考驗地理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智慧,也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具備教學機智也是教師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1][德]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黎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L.D.Wacquant.Towardsa Reflexive Sociology:A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Sociological Theory,1989(7):39.
[3]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的社會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編輯薄躍華
陳小紅,陜西師范大學2013級教育碩士,現就職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三中,研究方向為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