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凱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1)
農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力問題分析
黃 凱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1)
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整體水平不高,農村地區是我國發展義務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推進義務教育的普及、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有賴于中小學校效能的整體提升。我國農村地區中小學校長領導力的水平普遍落后于農村教育發展的要求。本文著重從農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力角度出發,分析農村校長領導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農村 義務教育 小學校長 課程領導力
校長領導力是“領導力”的下位概念,不同的學者對于領導力的看法不同,關于校長領導力的說法也很多樣。吳華認為,校長領導力可以定義為“校長在引導學校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領導作用”。王鐵軍認為,校長領導力是指學校管理者統率、帶領團隊,并與團隊交互作用從而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能力。校長領導力不單指校長某方面的能力,而且包含校長的價值理念、辦學思想、學識、人格、情感、意志等的綜合素質,是駕馭、引領、發展學校的綜合能力。筆者認為校長領導力指校長在實現學校愿景、推動學校發展的過程中對全校師生以及其他相關人員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它既包括校長的領導能力,也包括校長發揮領導、實施影響的過程。同時,校長領導力需要強調校長作為一個領導者的個人品質和學校作為一個組織的特殊性。校長領導力是一種以學校和師生員工為基礎、以校長領導素質為先決條件、以校長領導決策和激勵為主要內容,集中表現為校長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的決勝實力。校長領導力的培養和提升不僅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隊伍的壯大、和諧校園的發展。[1]
(1)內涵
對于課程管理,普遍認為課程管理的實施往往僅靠管理層發揮智慧,課程領導的觀點則不同,其出發點是調動每個成員的創造力,對課程發展問題提出對策,確保整個組織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好的的解決問題。可以看到對每位成員賦予權力是課程領導思想的精髓所在,賦權增能給每位參與課程領導的成員,課程領導就會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學校是校長發揮課程領導的角斗場。校長課程領導是指:在學校范圍內,校長利用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與整個課程領導團隊一起設計課程、實施課程和評價課程,進而提升學校課程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發展、改善學生學習品質。[2]
(2)定位
通常,校長的領導力有三個層面:技術層面、人際層面以及課程層面。技術領導力和人際領導力是優秀領導者應具備的兩種基本能力,課程領導力則是一種快速提升學校整體水平的能力。從以上的分類層面看,課程領導力專指其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范圍是在課程當中,是屬于專業領域中的一種專業行為。一方面,校長想要成功的領導學校發展,前兩種領導力是學校發展的基礎,但不能只依靠這兩種能力。另一方面,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可以促使觀念體系進行更新,促進課程革新,是校長在課程改革中的核心領導力。因此,作為校長應當不斷提升課程領導力,充分發揮課程領導力,不斷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與辦學質量。
(3)組成部分
在課程改革的整體過程中,校長課程領導力是校長作為引導者通過領導策略,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過程中給團隊成員以引領和導向支持作用,是提升學校課程質量、教師專業技能和提高學生學習品質的綜合性領導品質。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交叉影響,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有a.準確的課程理解力。校長有三層內容要處理好:第一,對國家課程的內涵有深入領會。國家課程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教育標準的具體化呈現,是教育部確保每個人能夠具備社會要求的知識素養而設計的。第二,將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結合本校實際學習及實踐經驗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第三,準確把握校本課程的真義。充分考慮學校的自發活動及課程需求,確保學生在課程安排下取得好成績。b.組織課程的開發力。校長就必須明確學校的計劃,辦學理念,確保課程的有效施行和新課改精神的充分貫徹。c.指導課程的執行力。校長通過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及手段利用來達成課程目標的能力。d.課程的監控評價力。是指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進行監督和評估的能力。e.課程環境的創設力。環境因素是影響課程組織內部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校長作為學校的課程領導者,營造一種和諧的課程環境氛圍是很重要的,對于推動新課程的實施,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都起到積極作用。[3]
(1)課程領導的內涵認識模糊
對課程領導的內涵理解透徹是做好課程領導工作的前提,就這也是校長們應當掌握的最基本內容,同時,與課程相關的基本理論素養、領導技巧與技能以及溝通交流藝術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實際上,大部分農村小學校長對于這些方面的素養都是缺乏的,理論性的課程領導知識的匱乏表現的最為明顯。
(2)設置課程的主體地位缺失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建立或恢復建立共青團的目的在于使共青團成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中國共產主義共青團就以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旗幟,以組織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以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以黨有號召、團有行動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共青團的角色牢牢地定位在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上。可以說,政治性自共青團誕生之日起,一直都是共青團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屬性,是共青團的立團之本,發展之本。脫離了這一屬性,共青團組織必將失去存在和發展的理由。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三級課程管理制度,但國家和地方的課程制定還不能完全符合每個學校的自身發展需求,合理地進行課程的設置是關系到社會教育的整體質量及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長遠來說,課程的設置決定著培養出的人才與未來社會的需求是否匹配,從這個角度上說,課程設置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課程設置的主導者就顯得尤為重要,但主觀上校長仍未能真正地認識到這一點,身為校長應當始終將自己看作是課程領導工作的引導者和帶頭人,校長自身的領導意識和領導行為關系著學校課程的發展走向,如果校長因意識不足,自身不能積極發揮帶頭作用,長期處于倦怠狀態,這會導致學校的課程領導工作缺乏組織與凝聚力,沒有目標,新課改的實際意義也就無法實現。而農村小學校長的課程領導的關鍵作用還未得到有效發揮,這也直接影響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4]
(1)校長課程領導執行能力不足
除了在課程的準確理解上較為薄弱外,在課程領導方向上,很多校長也存在偏差。通常,農村校長將教師專業發展看做重點,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以及培養支持課程任務的文化與氛圍是其次。但恰恰這些內容是課程領導中極其關鍵的方面,這表明了農村校長在課程領導的執行能力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這是校長在提升課程領導力進程中的一個很大的短板,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校長課程領導力不足
校長在工作中,需要依靠自己的專業權威來進行課程領導,而在現實工作中,很多校長進行課程領導,不是依靠自己在專業上的權威來領導,而是依靠自己在行政崗位上的權威施加到課程領導中來。這種行政權威式的課程領導廣泛存在于農村小學,校長運用專業權威的意識非常淡薄。這就極大地偏離了教育發展的初衷,不利于課程領導改革的落實。
(3)環境封閉、缺乏交流
農村本來就是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與城鎮相比,會校長的領導也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因此,在農村小學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農村小學基本上是由校長一人獨自扛起了課程領導的重擔,儼然成為了校長的個人戰場,教師、家長和學生置身其外。
許多小學校長為了追求所謂的成績,片面的執行課程領導,但小時生活中又缺乏一種可以對校長領導力的監督測評機制,以致于出現了小學校長片面追求考試分數的現象。總之,造成目前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個有效的監督評價體系,加之,作為課程領導者的校長自身專業知識缺乏,理論知識不足以全面領導和參透課程監督評價,只是一味片面的追求考試成績,導致了目前這樣一種混亂的課程領導發展和改革。
由于農村校長長期的封閉落后環境,導致了農村校長在課程領導上的思想落后,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課程領導的落后思想觀念,領會課程領導的真正含義。只有領導者充分認識到了自己角色的真正內涵和重要性,才能夠帶領所有的參與者參與改革,從而形成高質量的課程,增強領導能力,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的領導意識。其次,在課程領導改革的大潮中,一定要緊緊抓住潮流發展的方向,學會運用先進的思想理論作為政策保障,保障新課程領導的順利實施。最后,作為課程領導的最直接參與者,校長應當不斷對課程領導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狠抓教學工作,深入教學一線,在專業領域成為學校教學的領頭人,不斷推進學校的課程改革,真正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作用。
(1)理論與實踐并重
校長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者,應當是非常專業的權威課程領導,不僅理論要扎實,實踐能力也要必須具備,這就要求校長需要不斷學習鉆研專業知識的同時,成為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領導者,要能夠把握的住課程發展的脈搏,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全面深入的理解課程的育人功能。此外,課程實踐中,作為課程領導,校長還應當積極了解內部成員所想,對內部成員有著很好的了解,抓住他們的心理需求,能夠更好的通過課程設置,起到激勵隊員,提高課程質量的效果,從而進一步實現課程領導力的全面提升,課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通過理論、實踐學習,才能夠更好的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力的積極作用,才能夠實現課程領導的全面發展和提升。
(2)創建教育民主論壇
為了更好的推進課程領導,可以創建教育民主論壇,由校長負責。這個論壇的性質是由學校和老師共同組成的民主性的群眾組織。論壇的主要職能應該定位于針對課程領導力的信息知識交流、學術交流研究。校長作為論壇的引領者和組織者,應針對課程領導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定期召開教育民主論壇,從大局出發,全面、深入的分析課程領導中存在的所有要素諸如教師、學生、學校行政人員以及教學環境、教材等各自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協調各方利益,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同時,教育民主論壇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參與人員跟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打破了封閉的農村環境,利于形成良好的課程領導文化氛圍。教育民主論壇的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從大局出發,平衡各方利益訴求,積極溝通,相互理解,共克難關,使得校長在課程領導中獲得最優的效果,使得論壇的每位參與者都能獲得能力的提升,保證各參與者達成高質量的專業共識。[5]
學校課程開發的自主性,又叫做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在學校充分考慮自身情況,考慮自身前提及周邊環境,對于國家課程的一種創造性再開發。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各方的共同參與,包括專家學者、師生、家長、社會等。作為一個高素質的課程領導,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在學校范圍內組織一個領導小組,進行專門的課程研發,小組在廣泛收集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發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其次,課程領導及小組要善于借鑒優秀學校的典型做法。
比如在山東省臨胸縣海爾希望小學,該校位于我國東部地區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沂山,沂山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該校的校長韓相福在參與課程領導過程中,深入教學一線,積極參與課程開發,同廣大同事一起鉆研課程標準、課綱要求等內容,對課程目標進行分類整合,同時充分利用沂山本地豐富的教育資源,開發出不同的教育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供學生學習。此外,為了保證學生可以長期系統的參與課程探究,還建立了校外課程教育基地,比如以沂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自然觀察基地;以沂山東鎮碑林為載體的歷史文化教育基地;以沂山果樹園、沂山花卉園、沂山蔬菜園為主的特色主題園林等等,通過對本土教育資源的充分挖掘,使得在韓相福校長的帶領下開發出了一套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綜合實踐教育活動,既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得課程育人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深得廣大師生的喜愛。因此,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是整個課程開發的關鍵,只有立足本土、立足國家課程基礎上研發出的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課程,才是校長課程領導的權威所在。
[1]蔡政明.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J].中國臺中:臺中師范學院,2003.
[2]唐盛昌.提升課程領導力[J].北京教育(普教),2006.
[3]韓亞成.校長課程領導力可以分為四個方面[J].上海教育,2007,(18).
[4]范以綱.校長提升課程領導力的著力點[J].上海教育,2oo7,yoB>.[3]石中英.談談校長的價值領導力[J].中小學管理,2007(7).
[5]陳明燕.淺談中小學校長的領導力[[J].現代校長,200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