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清華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小組合作探究策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以《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為例
邵清華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教與學行為方式轉變下的新課堂,需要教師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思考、合作、展示支撐起有意義的學習,這是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高中語文教材設置探究題,整合優化課程資源,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改進歷史課堂教學。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方式
論文源起:2011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后,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毒V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地學習?!边@要求學生的學習必須由教師主導向“自主”學習轉變。
實踐策略:為了適應基礎課程改革的目標,我調整了課堂教學方式,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力求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以下是我在上“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這堂課的教學嘗試。
辛亥革命是中學歷史課本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此提出了學習要求: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通過學習,學生對這次革命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知道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與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因此,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最終失敗。
關于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教材并沒有說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段歷史,我結合高中語文教材,設置了探究題:解讀魯迅文章《藥》《阿Q正傳》和《祝?!?,探討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魯迅親歷過辛亥革命,用他那敏銳的目光觀察革命前后中國社會所發生的變化,用他那職業文學家的筆鋒寫下這一段歷史。以語文課本作為教學資源,選擇學生熟悉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讓大家討論,整合優化課程資源,改進課堂教學。改變過去學生僅從課本中死記硬背現成結論的現象,從身邊熟悉的事情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總結結論,運用語文材料輔助理解歷史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嘗試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首先把學生五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全班共九個小組(三個小組課前認真閱讀《祝?!?,另三個小組閱讀《藥》,最后三個小組閱讀《阿Q正傳》),然后小組討論,再選派代表上臺發言。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討論開展得很熱烈,大家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互相補充,并選派口才較好的學生參與班級交流。在課堂上交流時,各小組代表都各抒己見,其他同學參與討論,氣氛熱烈,最終取長補短,得出了很有見解的結論。主要情況如下:
《祝福》寫的是辛亥革命后農村一名普通女性祥林嫂的命運,三個小組成員都清楚她的悲慘命運是由代表封建宗法思想的四條繩索(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造成的。還有學生經過思考,認為她的真正不幸是人們對她的冷漠態度(“僅把她當成玩物”),當這個作用喪失后,她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還有個別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她的命運關鍵是由她自己造成的,她本人也不覺悟,她逃出婆家是為了找一個暫時做穩奴隸的地方;她強烈反抗婆婆意旨,但越是這樣越顯出她的愚昧——恪守從一而終的規范;還有她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靈魂問題)。最后經過討論,學生得出一個結論:辛亥革命雖然在政權上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共和國,但思想上無根本變化,百姓仍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封建階級在思想上對農民的壓迫、封建勢力與封建迷信對農民的統治依舊。
《阿Q正傳》,學生對此人很感興趣,他怪異的行為,他的精神勝利法都讓學生啼笑皆非。當討論阿Q時,大家七嘴八舌,認為阿Q是千百萬中國破產農民的縮影。阿Q是個農村的雇農,經濟上一無所有,政治上深受壓迫,思想上深中封建思想之毒。由于他的不覺悟,“假洋鬼子”才能以一點外形的新攫取了未莊“革命”的領導權,趙太爺才能保持著固有的社會地位。他雖然落后,但其政治經濟地位卻決定了他富有革命激情,做夢都想要革命。因為他畢竟是個受壓迫者,有潛在的革命要求,真心實意向往革命,希望通過革命改變他的被壓迫狀態。但他的“革命思想”卻是愚昧的,他提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要誰就是誰(他參加革命是為了“威?!薄袡鄤荩弧白优薄欣掀?;“玉帛”——有錢)。而且敵我不分,殺趙老爺也要殺小D。其自發的“革命行動”則是公開調戲尼姑、盜竊尼姑庵的香爐、菜蔬,這說明阿Q本質上代表著一批農村流氓無產者,其“革命理想”決不是中國革命的真正目標,他們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僅僅是改朝換代而已。有學生還提出了深層的思考:為什么近代中國到民主革命時代還存在如此眾多的阿Q?這個問題又激起學生熱烈討論,最后有一個較多數學生認同的結論:在于中國的革命缺乏一個深入思想啟蒙運動,革命黨人無視農民的要求,不注意發動農民群眾,使廣大農民處于愚昧落后狀態。這說明了辛亥革命同農民的關系:革命不關心農民(其“平均地權”的口號空洞無物),農民不理解革命。通過《阿Q正傳》魯迅提出了啟發農民覺悟的問題,同時也批判了辛亥革命的錯誤:脫離人民群眾。列寧也曾批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沒有充分吸引廣大群眾的缺點。毛澤東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論升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教育農民,一要發動農民,二要改造序進行詳細講解,此時學生利用感官對某一時期發生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此,他們對歷史文化掌握得更加全面。之所以說歷史地圖的應用使學生樹立愛國精神,是因為教師結合歷史地圖,聯合實際生活狀況,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我國人類文明社會艱辛歷程,此時學生就會珍視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對我黨更加擁護愛戴。
4.地圖的應用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持有客觀公正的評價態度
例如,教師在開展《多元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的教學課程教學中,可以借助《鄭和下西洋》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地圖,使學生在腦海里勾勒出鄭和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的場景。這樣學生就會持著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中外多種文化在交往中思想上的碰撞以及產生的沖突,他們此時認為鄭和具有不服輸的品行,贊揚我國人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地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此時他們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對社會熱門事件以及身邊事情不盲目地去評價。
1.將歷史地圖與識圖題有機結合,豐富學生的解題技巧
識圖題以圖文的形式使學生獲得平面的感受,歷史地圖的引進使初中歷史學科自身多彩的屬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兩者的有機結合使識圖題試題的形式實現了多樣化。學生利用視覺觀察、知識遷移、分析處理的途徑提高解題效率,此時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在面對識圖題時解題技巧更加多樣化。歷史地圖與識圖題實現有機結合,應該做到以下兩點:一是運用多種分類方法,使歷史地圖的有關圖片有專屬自己的類別。例如,歷史地圖依據朝代的不同,可以分為商朝、秦朝、三國兩晉南北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以及清朝地圖等;另一方面,所選用的歷史地圖應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對學生起到啟發的作用。例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的探究類識圖題教學,教師借助歷史地圖,向學生講述該條約中我國對日本開放的通商口岸蘇州、杭州、重慶以及沙市這四個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通過歷史地圖與識圖題的結合,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為什么這四個通商口岸被外國人強制占領,學生從地圖上可以得知這四個通商口岸經濟發達,水利運輸便利。
2.創建良好的教學氣氛,學生在探討中鞏固了理論知識,強化了解題技能
探究性識圖題在歷史試卷中的出現,旨在培養學生初步探索能力。歷史地圖在其中的應用,完善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使教師認識到將“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貫穿于整個識圖題答案探究的教學進程中,教師借助地圖這一媒介系統的分析題意,使學生對識圖題有清晰的認識,當然他們探究以及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出來,深化了解決問題的基礎技能。
現如今,我國初中教育事業在教育改革機制的推行下,獲得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取得了更優質的教學效果。由全文的論述我們了解到,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教學課程中的有效應用,可以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鍛煉自己的發散性、創新性思維,使他們對悠久的歷史文化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扎實的掌握。另外,在探究類識圖題教學中引進歷史地圖,健全了教學思路,輔助教師順利地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內容。
[1]張玉梅.淺談歷史地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C版,2013(7):186.
[2]周潔.中學歷史地圖冊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