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仙
(寧夏鹽池高級中學)
高三歷史教學目標與策略淺談
張春仙
(寧夏鹽池高級中學)
學生進入高三,時間相當寶貴。在組織歷史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三個方向:落實主干知識,構建兩類知識體系;緊扣教材信息,把握教材與四大命題之間的聯系;理論與能力同時發展,把握六大歷史觀。
高三歷史;復習;教學目標;策略;知識主干
學生邁進高三,壓力已經越來越大,時間也越來越有限,分給歷史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多講無益,而要精講。教師要做的,不是帶著全班學生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地去摳,而是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大的框架,給學生構造一個有效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落實主干知識,其余的細枝末節需要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填充。
教師要把知識進行分類:
(1)一類是史實性知識,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歷史現象。對于史實性知識,教師務必要求學生牢固準確掌握,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事件、地點,一丁點誤差都不能有,強調的是對考點的準確性,不能有出入。考試時遇到這種題,基本上是送分題。
(2)一類是結論性知識,即歷史現象的性質、意義、評價、影響、原因、特征等。對于結論性知識,教師除了安排學生對主流觀點進行了解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歷史觀,能對事件做出自己的評價,用發展、全面、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在對知識點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中國史與外國史,古代史、現代史與當代史、通史與專史等,要打通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系,在各領域之間形成脈絡。
高考時,無論試題怎樣變化,萬變不離其宗,教材始終是復習中重要的道具,有些答案甚至就是書上的原話,緊扣教材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教師一定要緊扣教材,分析近年的命題規律,組織有效復習。
教師首先要立足教材,利用教材目錄,帶領學生梳理本冊書分為哪幾個單元,講了幾個專題,每個專題分為幾個小節,每小節講述了哪些知識點?從宏觀到微觀,從大到小,層層深入,層層遞進。在立足教材過程中,教師要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浪潮下,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特征、時代主題。教師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在高考取向和人文方向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教師要利用自身積累的豐富經驗,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2017歷史考試說明》,把握高考命題方向,掌握近幾年高考命題與教材的關系:
(1)緊扣教材的試題,答案直接可以在文中得到,是單純對記憶能力的考查,教師無需多講,學生只有一條死記硬背的路可以走,要做到不能丟分。
(2)概括教材的試題,答案需要對材料進行概括才能得到,考查的是概括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重點把握材料間的相同點、不同點,學會把材料讀“薄”,把書讀“薄”,過濾無效信息,提取關鍵信息,組織答案。
(3)拓展教材的試題,與概括教材的試題恰恰相反,這類試題考查的是學生把材料讀“厚”,把書讀“厚”的能力,在教材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設問,考查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開拓學生的認識層次,開闊學生認識空間的能力。
(4)升華教材的試題,對教材本身知識點的依賴較少,經常是在與教材有關的材料下,設置新的情境,要學生提出與教材不同的觀點或看法,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獨立思維和歷史史觀的知識。只要大方向正確,言之有理,可以自圓其說即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對歷史現象有獨特的體會和感悟。
教師要針對這四大類命題的規律和答題要求,合理展開復習教學,逐個擊破。
現在的歷史試題,僅僅死記硬背已經不能滿足高考要求了,教師在復習過程中,除了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回顧外,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提高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所有知識點進行歷史觀的宏觀把握,學會用正確的歷史觀思考問題、組織答案。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唯物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是主要的六大歷史觀,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有條不紊地對六大史觀進行系統闡述,結合教材實例,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既立足于理論知識,又能宏觀把控,進行全面分析。
例題:舉例說明西方主要國家是怎樣以不同方式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從中能發現什么特點?以本題為例,這道題不僅需要舉例,還需要說明,更需要自己分析。在答題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知識進行舉例,并結合歷史觀做出分析,務必有理有據,論從史出,在答案中體現自己的歷史觀點和情感態度。
高三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為學生組織有效復習,教材與歷年高考真題是關鍵,一定要引導學生在扎實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對試題做出有策略的分析。
[1]趙亞夫.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百鳴,陳亞利,施海平.例說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取,運用有效信息能力[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