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啟艷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小學 貴州畢節 552100)
淺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養成
盧啟艷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小學 貴州畢節 552100)
小學數學教學要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從生活中提取素材,進行數學分析,尋求數學解決。只有這樣的數學才有無限的生命力,并逐漸形成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 素養 淺談 小學生
數學思維的深刻性。用數學方法進行思維,不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過對問題進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徹地分析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如果沒有數學方法的參與,有時我們很難對某些問題進行定性認識,甚至會使問題的解決半途而廢。而一旦通過數學方法對事物進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則不難找到事物的本質聯系或根本癥結,作出合乎現實的正確決斷。
數學思維的靈活性。數學思維方式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數學運算簡捷便通性,給我們運用數學知識,通過數學的觀點、方法判斷、分析解決問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既可以宏觀、全局、整體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從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觀、局部地認識事物,達到窺“一斑”以見“個豹”的認知效果;既可以反思、總結過去,又可以設計和展望現在和未來;既可以通過數字符號反映事物間聯系,又可以運用圖形刻畫事物的狀態。隨著數學手段的發展和數學器具的便捷,社會對數學運用關注的程度也越來越高,諸多便利因素的出現為我們在現實之中用數學解決問題注入了無限的活力。
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單一,呈現方式靈活, 許多數學思想、數學法則和數學規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許多數學問題都能夠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數學問題實質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現象的翻版,直接顯示出生活意義。小學數學也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可以促進人的思維的發展,并體現出時代的整體特征。這些因素正是形成數學素養的先決條件。新一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的建立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并且強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這無疑為小學階段發展人的數學素養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人的數學素養,應該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培養數學意識,形成良好數感。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數學思維的發展,良好數感則有利于形成科學的直覺。個人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數學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學素養水平。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和數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諸多問題所包含的潛在的數學特征。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青島版教材中,最大的優點就是圖文并茂、靈活的呈現所學內容,教材中所選的都是切近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情景圖,緊密聯系生活,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出發。例如二年級下冊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利用了“野營”這一情景串,從野餐到野營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數的除法。再例如“萬以內數的認識”,將農村與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現了農村學生進城后的所見所聞、城市學生來到農村后的所見所聞及生活體驗、城鄉學生分別時的美好回憶。在這些生活素材中學生能用萬以內的數描述具體的事物,能進行較大數的大小比較及幾千幾百加減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其余每個單元亦是如此。
2. 加強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形成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素養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質的特征,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來完成的。
例如青島版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筆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自主探究“筆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計算方法,在探究數學方法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
3. 培養估算能力,形成科學的直覺。估算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估算能力有著廣泛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積極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這將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數學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對日常數量關系的靈活處理,形成各種解題策路,進而形成科學的數學視覺。
例如青島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信息窗,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資源:農村新建的學校、菜地、苗圃參觀,讓學生用數充分表達和交流,估計物品的數量,交流估計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學的直覺。教材不但在數量上設計了估算,在計算中也設計了估算。再如第四單元的信息窗,利用“勤勞的小蜜蜂整裝待發”的情景設計“三位數加三位數”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方法:把每個加數看做與它們接近的整百數,再口算它們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時候,可以用估算確定結果,也可以通過估算檢驗計算的結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們只要積極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對周圍、身邊的事例進行觀察、比較,鼓勵學生大膽估計、反復實踐,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使學生分析問題有根有據,而不是盲目地猜測,學生的估算能力一定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科學的直覺。
4. 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實際的本領,必須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長知識、長才干,學會識別、學會適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青島版二年級下冊中,教材設計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奇妙的動物世界和戶外活動。“奇妙的動物世界”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和長度單位后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活動內容是想了解一些動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時間和壽命……,在活動中讓學生先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然后調查,記錄并整理調查的結果,最后小組進行交流。“戶外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時、分、秒和統計知識之后安排的,活動內容是調查、統計學生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一定時間的長短,同時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關系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一件大事。對這項工作的落實,我們應該從小學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們的日常工作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