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長春市九臺區城子街鎮六臺中心校 吉林九臺 130517)
探究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點
王曉玲
(長春市九臺區城子街鎮六臺中心校 吉林九臺 130517)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整個教學進行設計,尤其是小學數學的練習題設計,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佳突出,才能夯實學生的學習成果。練習題是對學生數學思維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培養,針對于小學數學來講,需要對設計進行合理性以及科學性的分析,這樣才能有效的實現教學的目標?;诖?,本文對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點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小學數學 練習題 設計要點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也在不斷的深入,這樣的核心觀念就會讓小學數學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教師改變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對數學練習題的興趣更加濃厚。小學數學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途徑,這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以及數學素養的提升有極大的促進性作用。以下對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點進行分析。
1.練習題難度降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講解完數學知識以后,直接使用課本上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聯系,構建起知識結構,但是這些練習題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基本表現為模式上非常僵硬,重復性非常高,并且學生看到這樣的習題比較枯燥。這種情況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負面影響,不能凸顯出數學練習的趣味性,也不能讓數學練習更加具有吸引力。
2.數學練習題和生活缺少聯系
小學數學練習題中,有一部分練習題基本是圍繞著數字知識進行的設計,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基本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有更多更好的理解。但是存在的基本問題是,這樣的數學練習題和學生的生活沒有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有些練習題學生在理解上沒有難度,由此回答上意義就不大,給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不能對學生的探索能力進行有效的激發。
3.小學數學練習題的目的性不強
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過程中,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現象就是學生練習的目的性非常弱。一些教師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教學實際給學生設計練習題,因此出現的練習題比較雜亂,缺少內在的邏輯性。還有一些教師直接使用教材上的練習題,這樣對于不同學生的能力考察沒有針對性,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練習題需要有針對性。還有一些教師貪圖方便,直接在網絡上摘抄練習題和教學進度之間嚴重的不符,對學生本來水平的發揮影響太少,由此導致了學生學習和練習不適應情況的出現,嚴重的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夯實[1]。
1.趣味性練習題的設計
在以往的應試教學體制下,數學課堂上一般都是硬性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講,不但枯燥無味,而且學生學習的機械程度非常高,這樣非常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問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就需要教師在講課結束以后,給學生呈現出有趣的練習題。練習題的新穎性,獨特性能夠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不斷的去探索和研究。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過程中,給學生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是這樣的:財主和阿凡提的故事,有一個財主想難為阿凡提,因此給阿凡提提出了問題,這個財主派人用籬笆在一個方型的田地上,圍成一個長方形的菜地,長度為14厘米,寬度為16厘米,讓阿凡提在一天的時間內對這塊地進行耕翻,若是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就不會給阿凡提工資錢。這樣,阿凡提想解決這個辦法應該怎么辦呢,同學們想一想。教師給學生提出這種問題,讓學生的思考空間更大,也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利用自己已經學習過的知識解決眼前的問題。在這種趣味性練習題的設計上,學生也會有很大的學習興趣,以此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2]。
2.練習題的層次性設計
在小學數學的練習題設計過程中,需要用練習題來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層次性的練習題設計能夠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設計具有層次性的練習題,讓學生的不同認知以及理解水平表現出來。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混合運算的過程中,可以分成基本練習題、深化性練習題以及拓展性練習題。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多的張楊,練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對舊知識進行回顧,還能對新知識進行夯實,練習完畢也是鞏固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3]。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點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提出了小學數學題練習中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而闡述了練習題設計的要點所在。數學練習題能夠鞏固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練習題設計中更加體現出層次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觀察和猜測的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解題能力。
[1]陳朝霞,于淑娟.論小學數學練習題的有效設計[J].小學教學參考,2015,17(14):62-62,63.
[2]蔡振興.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興趣性和自由性探析[J].學周刊,2015,12(32):153.
[3]孫福壽.淺議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25(3):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