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涇源縣大灣鄉中心幼兒園 寧夏固原 756405)
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張海霞
(涇源縣大灣鄉中心幼兒園 寧夏固原 756405)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小學不同的年級段都強調了“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朗讀教學在小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可以提高學生語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效果欠佳的現狀,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進一步加強朗讀教學,優化朗讀教學。本文就從學生興趣、習慣、文體角度、學段特點這幾個角度入手,談談怎樣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朗讀教學 文體角度 學段特點
朗讀在小學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學校和老師在這方面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生的朗讀上,也更突出了朗讀的重要性。從朗讀教學的現狀看,有些專家、優秀教師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經驗性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指導,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就是一個急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1.語文朗讀教學中的現狀
目前語文教學中,老師們都在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強調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對朗讀的安排并不夠準確,比較隨意、簡單化。其實,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在主導著教師,多讀不是壞事,多讀反而有好處。所以就出現了一種令人擔憂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一篇文章讀下來,教師也加入了比較多的閱讀方式要求學生讀,讀完、分析完,文章就結束了。有的時候,感覺老師布置學生朗讀時的目的不夠明確,也看不出每一次朗讀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朗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從現狀看來,小學朗讀教學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能會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讓學生朗讀,如:男、女生讀,開火車讀,小組之間比賽讀、分角色朗讀等??瓷先ケ容^熱鬧,但學生方面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為讀而讀,沒有用心去讀,更談不上用情,只是有口無心地“念經”;此外,教師總是有選擇性地盯著一些朗讀較好的學生,其他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地充當聽眾。這樣的朗讀教學事倍功半,而且還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還有就是教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過于單調,教師的評價語往往就是“讀得很好”、“讀得很流利”、“讀得很有感情”。課標中還強調“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還要注意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和文章的把握”。
還有,教師的朗讀指導過于機械、單調的情況通常出現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在指導學生 朗讀課文時,強調有感情地朗讀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個人物用形象地語氣讀出來,這樣的指導方式不能融入理解、感悟為一體,也就達不到朗讀的目的。再如,當學生朗讀一些感情比較激烈的句子時,就認為這些句子應該讀得重些,而事實上,有時候一些句子重音輕讀,反而才能突顯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1.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是困擾我們老師的一個問題。我想,教師恰到好處的激勵評價也是必要的。學生朗讀的興趣與教師的評價密不可分。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總是希望自己的朗讀得到教師的肯定或贊揚。教師只要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凡是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兒童總是在這方面表現出某種潛在能力。兒童在某項活動中由于表現好,得到老師的贊揚,他將對該項活動表示出興趣,如此良性循環:“因能力而導致興趣,因興趣而導致滿足和能力的提高?!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不少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因而導致朗讀能力不高。我所帶的四年級學生,班級中還有少數學生朗讀水平比較差,學生自己對朗讀沒有興趣,早讀課不能很好地利用,總是在磨時間。因此我就從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入手。
2.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教師應以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想法,創建適合學生文化發展的環境,全力打造與學生心靈相通的情境,使課堂呈現出陽光燦爛,讓學生想讀、愿讀、樂讀,讓他們在朗讀中快樂,在朗讀中宣泄情感。
3.結合學生的學段特點
“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智力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2]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都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積累、體驗、語感等關鍵詞也表明朗讀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1)低年級
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較少,對句子結構還不熟悉,而且內部言語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低年級學生“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保?]低年級階段的孩子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取朗讀直至熟讀成誦的方式。且低年級階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等文體,這些文體整體性強,富有音樂性和情感性,適合學生朗讀。低年級階段的學生適合直觀的感受事物,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分析,減少解釋,要以學生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朗讀。這個學段可運用“圖文并茂”法,即看圖說話,由圖到文,指導朗讀。比如朗讀《家》中“泥土是種子的家”一句,伴隨著朗讀,老師引導孩子們配上自己的動作,有的孩子 將頭枕在雙手上,做成種子睡覺的樣子;有的孩子將雙手從胸前向上逐漸展開,做種子發芽狀,這是兒童的朗讀,也是他們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體會。
(2)中高年級
這一學段的學生,語文水平已經有了提高,掌握的詞匯量也在逐漸增多。默讀、瀏覽等閱讀方式占據了一定的分量,但是朗讀仍然非常重要,但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文體特點,正確處理朗讀與默讀之間的關系。
中高年級,記敘文和說明文多了起來。相對來說,記敘文大都描寫細膩,感情豐富,較為適合安排朗讀任務,尤其是對一些優美語句、有豐富內涵的語句,則需要重點讀、反復讀。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中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教學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體的朗讀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朗讀凝聚著語文教學的精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遺產,我們必須傳承和發揚。在新課程改革的如今,朗讀教學也同樣引起了人們足夠的重視。
[1] 皮連生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第一版P336.
[2] 林崇德主編的《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3]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