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衛
(榮成市第三十五中學 山東榮成 264307)
問題驅動,引領學生地理思維的發展
周大衛
(榮成市第三十五中學 山東榮成 264307)
問題驅動任務引領下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路徑。問題是思維的火花,是知識的引爆器,教學中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景,設計有思維聯系和思維含量的問題,挖掘問題中的思維因子,通過問題的探究與解決,既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問題驅動 思維引領 高效學習
思維能力是地理學習能力的核心。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呢?“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景,設計有思維聯系和思維含量的問題,挖掘問題中的思維因素,通過問題的探究與解決,既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產生的,思維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創設角度新穎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處于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從而引起強烈的探究欲望。
在《世界的氣候》新授課上,展示圖片:人們穿著冬天的棉衣,在街道的洪水中搬運箱子。配以文字介紹:2009年圣誕節,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由于風雨來襲,南部強風引發水位上升,潮水高漲,因此出現洪水。“為什么意大利冬季會發生洪水呢?”這一情景,顛覆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打破了固有的思維定勢,學生急于尋求原因,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地球的自轉》內容,設置情景:“小紅的姑姑生活在美國紐約,她們提前約好晚上8點,她的姑姑給她打電話。小紅晚上8點準時等在電話機旁,但是卻始終沒有接到電話。”為什么中國的時間和美國的時間會不一樣呢?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中國地理《氣候復雜多樣》一節,展示圖片:二月份的東北,冰天雪地中人們坐在自家的熱炕頭上,喝茶聊天;二月份的海南,卻是樹木郁郁蔥蔥,生機盎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同是二月份,兩地的景觀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繼續展示圖片:新疆的民居,盆地中的小土房,平平的房頂而江南的民居則是小橋流水,房頂高高的、尖尖的。啟發學生再思考:“這兩個地區的房頂差別這么大,這又是為什么呢?” 通過二月份的東北和海南民居的對比以及新疆和江南民居的對比,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了氣溫和降水帶來的差異,引導學生更好的歸納地理特征。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的復習課,用古詩創設情景,引出問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當時的條件下,唐明皇為什么不能在長安種荔枝來取悅楊貴妃呢?影響因素是什么呢?”學生思維馬上活躍起來,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熱情高漲地投入到問題的探究當中。
在分析地勢對河流影響的內容時,提出“假如你是一名水電專家,從自然因素方面考慮,你會把我國的水電站安排在哪些地方?”要求學生在圖上指出具體位置,并說明為什么。學生迅速進入角色,搜索相關知識,展開思維,來更好的理解地理規律。
深入挖掘教材、處理教材、整合資源,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有思維含量和探究意義的問題,學生依據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及師生互動交流,從而使思維更加深入,更加活躍,更加綜合。
學生在學習了等高線地形圖后,利用這個工具,模擬一次軍事演習,請學生來當指揮官。展示等高線地形圖,設計探究問題:
(1)“假設現在A山頭被敵軍占領,我軍現在的任務就是拿下A山,進入一個山區前,我們通常都要考慮安營扎寨。你是指揮官,你準備將部隊駐扎在什么地方?”
(2)“第二天我軍準備攻山,你將安排士兵從哪里登山?能說出你的理由嗎?” 通過積極而深入的思考,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體驗到了學以致用的樂趣。
在探究我國地勢特點對降水的影響后,提出轉折式問題:“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那么對我國的降水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通過假設問題,學生轉變探究角度,思維進一步提升。
對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區分:“我們說珠穆朗瑪峰的海拔約為8843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卻說珠穆朗瑪峰只有4000米高。誰說的對?”這一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準確的形成了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地理概念。
有關河流汛期的問題:“生活在東部地區的人們都知道,干旱時農民盼望陰雨天氣,而生活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們在干旱時卻盼望晴天,這是為什么?”思源于疑,由于產生疑惑而促使思維更加活躍。
歐洲西部自然環境部分,展示萊茵河繁忙的水運圖片,讓學生分析萊茵河水運發達的有利的自然條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提示,達到對所探究問題在認識上有了新的飛躍,建構起地形、氣候、河流三大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
遷移能力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靈活運用的重要標準,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落腳點。形成廣泛遷移能力,可以避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實現知識之間的貫通和轉換,有利于拓展思維的廣度。
在學習區域地理《俄羅斯》時,與日本進行遷移比較,工業方面:“日本與俄羅斯工業分布地區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交通方面:“日本海運發達,原因是什么?而俄羅斯的海運業與其漫長的海岸線相比,不很發達,原因是什么呢?” 通過遷移、比對,學生能夠更加明確的區分兩國在工業、交通等方面的特點。
學生在掌握了影響農業分布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關知識后,展示美國的農業帶、工業、降水分布圖,設計問題:“分析美國東北部乳畜帶形成的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中去,提高了學生對新問題的認識和解決能力,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問題的引領和驅動,使地理課堂做到了知識起點問題化、問題解決探究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思維度不斷提升,思維能力全面發展,思維習慣逐步養成,進而實現了課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