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卓汐
(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淺析科學概念與日常概念的區別
侯卓汐
(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概念是人類思維構建的基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就是采用歸納和概括等方法找出客觀事物的共同點,然后組織為概念,進而形成認知的過程。本文通過闡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界定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的特征,簡要分析了兩者的聯系,著重論述了兩者之間的區別。
概念 日常概念 科學概念
世界是廣闊的,世間萬物既復雜而又變化不定。概念是人類思維構建的基礎,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關鍵一環。然而,概念有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分,人們對兩者的認識卻并不清晰,因此,本文對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聯系和區別進行探究,以便人們能更好地通過概念來提升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
概念是人類對事物共同的認識,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一種過程。概念的內涵即含義,是事物對象所特有的屬性,而外延主要是指其適用范圍。[1]如日常生活中的桌子,由幾條支柱支撐著一個平面,供人們在上面放東西、學習、吃飯,慢慢大家就達成共識,把這一類型家具稱為桌子,這就是概念的內涵。而根據其功能的不同,桌子分為學習桌、飯桌、辦公桌、圓桌等,此即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呈現反比例關系的,即概念的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少;反之,概念的內涵越少,外延就越多。
日常概念是依賴于日常生活中直接觀察到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形成的概念。其具備兩個基本特征:實用性和模糊性。
實用性是日常概念以實用特征為主來定義的突出表現。“鹽”作為日常概念,是指“從海水中通過提煉獲得的咸物質”,“咸”味和“從海水中獲得”都是鹽的實用特性,這些特征是人們能看得見聞得著,通俗易懂,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是事物的基本屬性,因此,日常概念的實用性,是人類認識發展初級階段的必然性質。
模糊性是日常概念的邏輯特點,也與其實用性相關。喬布斯在設計第一代蘋果電腦時,提議鍵盤外殼為黃色,當廠商給他一千多種黃顏色供他選擇時,喬布斯表示都不符合設想,最后廠商按他所說調出了別樣新穎的黃顏色,如他所愿。可見,對于種類達上千種的黃顏色,我們日常概念僅為黃色,是難以精準傳遞所需表達信息的。
科學本身是文化中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個分支,屬于智能文化范疇。文化為科學奠定了基礎,科學推動了文化前進,科學與文化是相依相存、相輔相成的。[2]科學概念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直接來源于科學理論,二是從日常概念遷移而來。如引力質量G和慣性質量a是基于公式定義出來的,是從屬于科學理論的概念,而電阻、電流、電壓、可見光、不可見光、超聲波、低聲波等則是從日常概念遷移過來的。
科學概念具有兩個基本特點:實證性和精確性。實證性,即科學概念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不會因地域原因而產生差別。如“有兩個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一組鄰邊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這些概念形成以來歷經千年也不會改變,而且不受地域影響,在美國、英國、俄羅斯等世界的各個角落傳播也不會改變。科學概念的精確性,即只有在它規定的范圍內是正確的,超過它規定的范圍一點都是錯的。這也表明科學概念的外延是明確的。
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都是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者是人類對事物表象的認識產物,而后者則是人們對事物本質認識的結果。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也逐漸從現象深入到了本質,使部分日常概念的內涵更加精確,外延更為明確,逐漸遷移為科學概念,也有如“正能量”般直接來自于科學概念的生活詞匯出現。但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的區別依舊存在,不可忽視。
由于科學概念和自然概念具有連續性,且隨著科學發展,兩者間互為轉化,界限逐漸模糊,因此,區分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日益困難,也更為重要。如在“鹽、海鹽、NaCl、低鈉鹽、加碘鹽”五個詞中,鹽、海鹽、低鈉鹽、加碘鹽均為日常詞匯,而真正進入科學領域的只有NaCl;又如“水、純凈水、礦泉水、H2O、堿性水”五個詞中,堿性水有人通常會誤認為是科學概念,原因是其涉及到酸堿性,但堿性水并沒有經過PH值嚴格測試,故其中符合科學概念的只有H2O。
科學概念是經過科學實驗驗證和基于嚴密推理而得出的,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由于地域因素而產生偏差。就如同數字信號,在傳播過程中不會失真一般,二維碼是當前我們最常用的一種數字格式,不同的人掃相同的二維碼會出現同一個鏈接,而相同的人不同時間段掃一個二維碼也是同一個結果。再如現在的數字化照片,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選擇哪一臺打印機打印都是一樣的效果。科學概念就似數字信號做了數字編程,能在不失真的情況下精準傳播。
日常概念則是依賴于直接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形成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也會由于觀察主體的認識而發生偏差。就如同模擬信號,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失真,會變得模糊,甚至可能混淆。如現在的老虎在古代時叫做“大蟲”;又如古代將拿著金屬武器的人叫做“兵”,而現在“兵”沒有了武器的概念,成為一組職業稱謂;再如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句中,有人認為“小人”指壞人,有人認為指“小孩”,不同的理解源于概念的不明確,而馬克思說“宗教對于人類來講就是嗎啡”,他并非將宗教比喻為毒藥,而是基于當時“嗎啡是止痛藥”的認識,意在說明宗教對人類的治標不治本。因此,由于日常概念外延廣,受文化影響大,如果不深入分析研究,就有以現代人思維方式揣摩古人思想的嫌疑,難以獲知真諦。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們知識水平的提升,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的轉化將更加頻繁。作為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國家未來教育事業的接班人,加強專業學習,了解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的特征,明晰兩者之間聯系與區別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也方便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將日常概念上升為科學概念,意義深遠。
[1]陳嘉映.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J].江蘇社會科學,2006,(1):7-16.
[2]陳香.科學概念的特點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教育科學論壇,2015(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