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培芳
(山東省新泰市青云中學 山東泰安 271200)
透析文本教寫作
——記敘文作文教學的思考
武培芳
(山東省新泰市青云中學 山東泰安 271200)
在以往的初中作文教學的課堂上,我們常常見到老師們使盡各種花招來裝點作文課的現象。老師們陶醉于自己構建的授課模式,而且高深的理論、華麗的作文套路也使學生猶如走進了世外桃源。的確眼前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讓人神往,可是一節課下來,結果是老師身心疲憊,學生收效甚微。
所以,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心得,粗淺地談談寫人記敘文寫作教學的認識。作為語文老師決不能讓作文課成為“世外桃源”,雖然美麗,實則鏡中花、水中月。用什么教、該怎么教我們不必舍近求遠、舍本逐末,應立足于教材中典范的文本。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解讀文本是備課的最重要一環。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教材中的經典文本作為作者智慧的創造,體現著最優化的思維模型和典范的思維方式,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思維操作的范本。可以說這些典范佳作不僅僅用來閱讀教學,它同樣能有效的運用到寫作教學中。
當然教師在設計作文教學理念和內容時,一定要切口小,針對性強。這看起來簡單,其實對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要求很高。實際教學操作中,我們應先確立授課目標和內容,然后歸納與此相關的典范文本,采用循循善導的方法,讓學生隨著教師的指引在不知不覺中去解讀文本。
請看筆者寫人記敘文的作文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作文課,老師先不讓你們拿筆寫文章,而是陪著老師去拜訪我們的“老朋友”。
(學生們面面相覷,對這節課充滿了期待和好奇。)
師:現在老師把這些朋友的名字寫在黑板上。(板書:王幾何老師 阿長 朱老先生)誰來說一說你在哪里認識這些朋友的。
(學生們紛紛舉手,表現出胸有成竹的樣子。)
生1:阿長,我喜歡叫她“長媽媽”。我是在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里認識她的。
生2:我最喜歡王幾何老師。我是在馬及時的《王幾何》里認識他的。
生3:老師,朱老先生你是不是寫錯了?!叭稌荨崩锏南壬恍罩彀?。
師:謝謝你的提醒。這位朱老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他用獨特的方式詮釋了什么是寬厚的父愛。
生4:是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
師:同學們,你們很快就說出了與老朋友初識的情景。老師想問問你們,你最欣賞朋友的哪一點呢?文中怎樣描寫的呢?
生5:我喜歡王幾何老師,他高超的專業技能讓我折服。文中是這樣寫到:“他突然面向課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籃球大的圓,緊接著,又反手畫了一個等邊三角形?!绷攘葞坠P,就說明了王老師水平高業務熟。
生6:我喜歡“長媽媽”。她雖然有很多小毛病,但是她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文中是這樣寫到:“‘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知阿長是一個容易滿足的,愛孩子的保姆。
……
(學生情緒高漲,踴躍發言。)
在上例中,筆者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閱讀收獲。這幾篇經典佳作,人物形象貼近實際生活,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因此,確定作文教學的內容之后,精選與此相關的典范文本至關重要。
陶行知說:“舊時代之學生之生長的過程有三個階段,一是讀死書,二是死讀書,三是讀書死。而新時代之學生也離不開書,所不同的是,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彪m然時隔久遠,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和思想,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中“書”,在寫作教學上,筆者把它定為教材中的經典文本。例如在描寫人物時,老師可以把馬及時的《王幾何》幾段精彩描寫展示出來,讓學生欣賞并歸納其描寫技巧。這種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對提高學生的作文鑒賞能力更有實效。
經典文本通常具有內涵的豐富性、時空的跨越性、實質的創造性與無限的可讀性四個主要特征。這四個特征其實也同時揭示了教學這類經典文本的著力點,即通過不同的方法與手段,帶領學生領略一番經典的魅力。因此,在引導學生解讀完文本之后,就要歸納出寫作技巧。
科學的理論認為,學生作文思維發展由淺入深的一般規律表現為:積累-模仿-借鑒-創造。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創造起始于模仿。當然這種模仿決不能生搬硬套,而是一種智能型的模仿。可以這么說模仿是中學生學習的需要,是學習的必須途徑。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典范佳作,都是文質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獨特的寫作技巧、流暢的語言風格于一體的優秀之作,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最好范文。
教師引導學生解讀完文本,歸納出寫作技巧之后,就要指導學生進行智能型的模仿了。
請看學生習作展示:
望著月色下母親不再年輕的背影,我的眼睛濕潤了。母親回過頭看了我一眼,隨后就把自己身上穿的外套脫下來,披在我的身上并囑咐我:“拉好拉鏈,戴上帽子?!彪S后讓我坐在自行車后座上,她才騎上自行車,用力地蹬著車子,看著母親彎曲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模寫《背影》片斷)
……
學生在模寫這些經典文本時,教師應指導他們可抓一兩個點即可。如果學生能模擬好肖像描寫片斷、語言描寫片斷等,一定會找到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技巧。然后再經過整體訓練,圍繞一個中心,串聯成文,學生一定會寫出好作文來。
總之,經典文本就是最好的寫作示范,雖然大師的文章很難模仿,或者說是學生缺乏那樣的閱歷,但是人類的感悟是相通的,以情寫人,以情動人。如果我們學到其中的一點,就會對我們的寫作提供很大的幫助。因此,學生如果能學會利用好這些材料,就能寫出一篇文質兼美的佳作。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學生的作文中也要體現出這種獨特的個性。學生在模擬佳作之后,就要尋求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了。學生在創新的過程中,老師就應該多鼓勵他們,找出亮點,讓他們感到自己通過高效的閱讀收獲而滋生的寫作收獲。這樣,學生就會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綜合性的高層次的思維性習慣。
作為一名負責的語文老師,就應責無旁貸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水區進行探究,只有這樣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必能達到心靈深處的感動。這不正是陶老說的:“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