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麗莎
(上饒師范學校 江西上饒 334001)
先天和后天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
應麗莎
(上饒師范學校 江西上饒 334001)
從古典精神分析,客體關系理論和自體心理學的角度談談我對先天與后天對個體心理發展影響的一些理解。同時,以邊緣性人格障礙和Z先生的案例為例從客體關系的理論理解先天和后天的影響。再從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出發了解,以自戀為例。
古典精神分析 先天 后天 客體關系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強調先天的本能內驅力對個體發展的作用。先天的內驅力在古典精神分析中主要有兩點:一是性驅力一是攻擊性驅力。人們大多都在追求快樂的生的驅力,而在控制自身傷害他人的攻擊性驅力。在這里提到的“控制”讓我聯想到弗洛伊德經典的人格理論中的自我,自我作為本我和超我的調節器,是追求現實的,自我也會在我們在后天的成長和學習中得以發展。在此理論中,我認為追求快樂和傷害他人的驅力也許是天生的,但是作為后天成長中的自我必須要學會調控驅力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這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學習和掌控的。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之父,而克萊因就是客體關系之母。克萊因認為在嬰兒未出生之前,母親就已經成為嬰兒的存在,可以說母親構建了一種無意識內在知覺形式,這種直覺形式是嬰兒先天擁有的。同時,由于嬰兒在出生時感受到的痛苦以及子宮內安全感的失去使嬰兒覺得自己在被迫害、攻擊,因此克萊因有一個與弗洛伊德相似的觀點,她相信人有一種先天破壞性的力量,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將會導致自體毀滅。克萊因認為這種力量要通過“虐待他人或者自虐才能釋放”。而個體的發展在后天要經歷的是分裂和融合才能心理健全的成長。若在后天中出現了分裂上的問題,即沒能與母親較好的分離,則會導致一些神經癥或者精神疾病的出現。我認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出現就與嬰兒時期與母親的分裂和融合沒處理好照成的,在邊緣型人格障礙病患的眼中,一個人要么是善要么是惡。同一人也可以一天好一天邪惡。這就像是嬰兒最初對母親的體驗,母親(好的方面)和母親(壞的方面)內射形成了兒童對世界好的和壞的部分的內在表象世界,再看到母親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方面進行融合。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人有可能是完全分裂,但是沒有把世界進行融合,因此片面的看世界。在此,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z先生的案例”正是由于z先生在前俄狄浦斯期沒有完成與母親的分裂,因此也無法形成心理獨立的個體。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先天還是后天母親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最直接的,個體的成長離不開母親。
科胡特提出的自體心理學中指出,自戀是其理論很核心的一個概念。他認為自戀是一種未區分的精神能量,來源于里比多,最初是用于自我及養育自己的女人,這被他稱之為原始自戀。從這里可以推出,自戀在此理論中可以被認為是人成長中“先天”存在的。在后天中,如果投向客體的愛遭受挫折,這種朝向外的愛會折返回自我,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繼發性自戀,亦即臨床上的病理性自戀障礙。從這里可以看到原發性自戀本無好壞之分,只是后天的挫折導致了病理性自戀。自戀在“后天”中對個體的影響可以表現為“擺蕩的二端”即是自戀情感的連接和恰好的挫折來回擺蕩,使個人發展。從科胡特的研究可以的出太多的愛和過度創傷都無法使轉變的內化作用發生。太多的愛導致調用記憶的過程沒有機會發生,過度創傷導致個體根本沒有能力去調用記憶的經驗。父母作為自體客體,對嬰兒的自戀自體起到情緒共鳴等作用,而父母不能提供這種滿足不神入孩子的自體,上述的這些不恰當挫折或者父母養育的問題都會影響孩子自體的形成從而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在此,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俄狄浦斯障礙,科胡特認為俄底浦斯障礙是次生問題,其原因實際在于父母的不神入孩子自體的后果。
我自己作為一名心理學的學習者,在看案例做分析的時候也總是會有這樣的一個體會,很多時候分析完案例后,我會發現其實除了一些早年創傷經驗之外,有的時候遺傳性的神經制以及早期母子關系對個體的成長有著一些更為內隱的影響。雖然,我們并不能只通過案例就去判斷遺傳或者早期母子關系,但是我認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者注意去考慮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對于先天和后天的認識,我認為應該要看到其延續性和發展性的一面。我認為對于研究理論來說要知其本源,也要知其后續發展,更要注重實踐,這對于后天發展中的我們來說同樣重要。
在此,我想到《老子》中說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論是什么理論,無論我們的先天有什么樣的界定,都需要我們在后天的漫長時間中做出努力來成為較健全的個體以及實現個體發展。而在人生中,我認為母子關系起到最初也是最關鍵的作用,值得大家重視。
[1]熊衛.精神分析學中的客體關系理論[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0(4):193-198.
[2]郗浩麗.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客體關系理論的治療觀[J].醫學與哲學,2007,28(19):44-45.Marjorie Taggart White,Marcella Bakur Weiner,懷特,等.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李彥亮.自戀的比較研究——基于傳統精神分析理論與自體心理學理論[J].自然科學:全文版,2016(8):00264-00264.
[4]陳香,張日昇.俄狄甫斯情結與古典精神分析諸理論關系探微[J].齊魯學刊,2011(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