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菊艷
(山東省煙臺萊州市文峰中學)
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學習數學
侯菊艷
(山東省煙臺萊州市文峰中學)
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不是靠被動的“聽”就能學會的,教學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課堂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做課堂的主人,才能在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索中獲取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活力,使課堂更加真實有效”。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光看不如常擺弄。”科學研究表明,“動手實踐”對知識的保持率可以達到75%,可見“做”對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從不同方向看》時,讓學生動手擺放小立方體,按照要求從不同方向觀察,從而畫出從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平面圖形;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通過用兩個全等的三角形拼圖,先得到平行四邊形,然后在動手操作中探究、驗證平行四邊形對邊、對角的一些性質;通過自制活動的四邊形框架探索得到平行四邊形一些判定方法;學習《平面圖形的密鋪》時讓學生利用三角形、四邊形、六邊形等圖形進行拼擺,得出密鋪的條件、可密鋪的圖形,以及密鋪的性質。通過這些拼、擺、量、剪等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尤其是對于那些學困生,雖然他們的推理能力不是很強,但是動手能力卻不差,都能認真、投入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找到了自信。對于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科學研究表明,“交流討論”對知識的保持率可以達到50%,可見“說”對學習的重要性。我們都深有體會,數學知識比較多,老師一節課下來總感覺很累,自己講了一遍又一遍,寫了滿滿一黑板,又是圈又是點,圖文并茂,可是很多學生其實根本沒有聽進去,對知識仍然不理解,三番五次強調仍然錯。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老師心里很不痛快,總感覺苦口婆心地傳授知識卻收效甚微。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我發現這并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我們占用了學生過多的時間,弄得學生沒有時間思考、交流,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時間長了,課堂上他們就處于惰性狀態。
在導學互助的課堂模式下,我嘗試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他們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說。尤其是給一些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盡可能地創造機會。新課改的數學課堂上,我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力量,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我們就要把最簡單的問題讓給學困生,在組長和其他組員的幫助下,學困生解決基礎知識,并且讓他們更多地來展示,說錯了沒關系,其他小組成員再給以補充。此時,老師也要根據他的回答不斷地給以鼓勵、肯定,但是不要打斷學生的思路,即便錯了,也要讓他說完,之后再讓其他學生進行糾錯、補充,進一步完善,同學之間的交流有時比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利于學生接受。學生只有把自己的思路、想法說出來,才說明他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另外,在學生說時,不要擔心學生說錯,課堂上學生出錯是正常的,老師更不能怕學生出錯耽誤時間而代替學生說。課堂上我真心的體會是:老師說三句,不如學生說一句。想出來不如說出來,說出來不如“表”出來。數學課堂上,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在“說”中交流方法,理解知識。
科學研究表明,“運用所學知識去教別人”對知識的保持率可以達到90%,可見“研”對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是一些有差異的個體,課堂上對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講解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就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疑問。只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就大膽地講出來。錯了,同學、老師當場就會給你指正,你將得到真理;對了,別人會為你喝彩,你將得到學習的動力。課堂上我們不要只照顧到優秀生,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解惑答疑中,讓中等生甚至學困生參與題目的分析講解(即怎樣做),優秀生給以點評(可以點思路、點方法、點規律、指錯誤),所有學生根據自己理解水平提出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在這種“你提問,我回答”“你質疑,我解答”“你出錯,我糾正”“你歸納,我總結”……的研究方式下,常常是為了某個問題,大家爭論得面紅耳赤,但是整個課堂氣氛是活躍的,并且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會在“研”中鞏固知識,提高自己。
總之,課堂是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教學中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課堂的快樂;把感知還給學生,讓學生盡情享受成長的快樂。讓他們在參與中產生興趣,鍛煉思維,讓我們的課堂因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充滿活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