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蘇芬
建構聾生“三合一”職業教育模式
●楊蘇芬
如何讓更大的特殊人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掌握更多技能、實現就業,是特殊教育學校當前一大重要課題。浙江省麗水市特殊教育學校依托地方產業經濟特點,量身打造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努力構筑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構“三合一”職業教育模式,形成了系列化的特色產品,讓特殊人群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建設者和創業者,取得了較顯著成效。
聾生;三合一;職業教育;模式
本著“讓殘疾人有效立足、有所作為”的教育目標,我校自2005年起開設了聾生職業高中班,因人施教,讓聾生掌握一項技能,引導畢業生在陶藝、教育、網站、設計等行業就業或自主創業。據統計,近3年我校聾生職業高中班畢業生就業創業率達100%。
秉承“為殘疾孩子創造幸福明天”的辦學理念,我校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用導向、就業導向,對殘疾學生開展技能教學,致力于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在職業高中主導專業選擇上,我校結合麗水古堰畫鄉的產業優勢和聾人學生不易受到外界干擾的身心特點,開設了高中商品油畫專業。這一專業補償了聾生的聽覺缺陷,聽不到外界聲音,學生能夠更加專注于油畫作品創作,成為聾生的一個職業培養優勢。在商品油畫專業課程的帶動下,我校不斷推動美術教學的發展,形成兒童畫、國畫、素描、色彩和商品油畫的美術教學課程體系。1—3年級開設兒童畫課程,4—5年級開設國畫課程,6—7年級開設素描課程,8—9年級開設色彩課程,高中三個年級開設商品油畫課程。將美術專業教育融入每一個學段,“從小學抓起,從興趣抓起”,強化職業能力,為聾生畢業后就業創業或繼續深造夯實基礎。
近幾年來,我校每年至少有5名畢業生進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等高校就讀。如2008屆畢業生金榮花,畢業后到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美術專業繼續深造,2012年大學畢業后,成為景德鎮一瓷器廠的工藝美術師。
我校根據校情、生情,爭取各方教育資源,建成了“可依托有實效”的實訓基地。
(一)建設校內實訓基地
我校設有專用基礎畫教室、油畫教室12間,建筑面積1213平方米,配備齊全、先進的教學設備。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除現有4名本科畢業在職美術專業教師外,另高薪聘請3名在全市頗具聲望的油畫家作為實訓指導老師定時赴校授課。
(二)開拓畫鄉油畫基地
我校在古堰畫鄉建立了商品油畫創作實習基地,與“古堰畫鄉”油畫創作及生產基地聯合辦學,聘請基地專職油畫家為授課教師,聘請麗水油畫院院長為顧問,以技能訓練為切入點,實現多樣化教學,建立了立體化培訓模式。“聾人油畫基地”被寫入古堰畫鄉的旅游介紹中,擴大了基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如何創新職業化教育模式,讓特殊人群的職業技能和素養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成為我校近年來不斷摸索的課題,教學在校內、寫生在校外、窗口在畫鄉,“三合一”的全方位職業教育模式由此應運而生。
(一)教學在校內——建設特色課程
我校將美術、商品油畫作為學校特色課程,增加美術專業課時,推動美術校本課程建設,貼近聾生實際,編寫商品油畫校本教材。在課堂上,改革美術教學方式,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適當提前教授油畫繪畫技巧,打好基本功。在教學考核中,實施目標化技能教學任務,開展技能競賽,進行每月優秀美術作品展示,讓學生在比中長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
(二)寫生在校外——開辦展示窗口
校外寫生,是校內教學的一種延續,更是實訓實踐的必行之徑。學生面對豐富、直接的描繪對象時,能準確、敏銳、生動地捕捉表現本質特征的景物。本著“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原則,我校充分利用麗水“處處是風光遍地可入畫”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聾生寫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堅持每學期至少一次的戶外寫生機會,讓學生直面大自然景觀和鄉土生活場景進行創作,激發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審美體驗。從白云山到大港頭,從石牛到河陽,從深垟到仙都……處處留下了聾生寫生創作的身影,整個處州大地成為聾生油畫創作的課程資源。
(三)窗口在畫鄉——創新創業平臺
為鞏固實訓成效,做好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的結合,依托古堰畫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我校在此建立商品油畫展示窗口。在這里,聾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熟悉并掌握本行業的主要技能、專業技術,有利于他們在畢業后,在最短的時間、以最佳的技能適應社會,自食其力。窗口內還整齊地陳列著學生優秀的油畫作品、樟木板畫和石頭畫等,吸引了大量各地游客的駐足、觀看、購買,為我校摸清市場行情創造了條件。
商品油畫,作為聾生職業教育的主導課程,其取向多元化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對聾生就業的多重保障。我校以巴比松油畫為基礎,打造“一幅畫、一片板、一塊石、一袋香(利用樟木畫板的邊角料制作的小產品)”的系列化教學產品,以此豐富教學成果、打造特校品牌、提升就業能力,從而實現了“三贏”局面。
一幅畫。在畫布上作畫,是商品油畫系列化產品中的“奠基式”課程。從高一開始,聾生接受“一幅畫”職業教育內容:在校內畫室作畫,依照風景油畫的特點進行構圖、造型、色彩、空間等分項練習,由淺入深地進行油畫風景基礎訓練,并在實踐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所學到的油畫理論知識;開展校外基地寫生,開闊視野,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片板。把香樟樹鋸成片,稍加清洗、打磨后,就可變成“畫布”,用來作畫,這就是香樟木板油畫——我校職業教育賦予商品油畫的“新產物”,是其邁出多元化系列教學產品的第一步。不變的是傳統的油畫顏料,變化的是作畫的載體,這樣結合而成的“一片板”,從感官上來說,它同時散發著香樟樹和油畫的香味;從功能上來說,它既可裝飾又可驅蟲防霉,可謂是“集藝術觀賞與生活實用于一體”。
一塊石。石頭油畫,是我校當下正在火熱開展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同時積極肩負起“就地取材”的任務:利用課余時間到甌江邊“尋石”。每塊石頭,都適合不同的油畫題材,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如何畫,還要讓他們領悟:這塊石頭適合畫什么。石頭油畫取材容易,操作性強,且市場價值可觀,是畢業生潘通林如今“謀生”的好手段。游客或孩子在石頭上畫好后,只需支付20至30元不等的價格,便可將自己的“作品”帶回家,因此非常受歡迎。這種直接迎合市場需要的特色教育產品,就是我校為聾生“量身打造”的。
一袋香。當香樟樹被截成木板用于油畫創作后,廢棄的邊角料和枝條就被打造成“一袋香”產品,其清馨怡人的氣味使人神清心寧,作為家居日用再合適不過。作為附加值式的課程產品,是對“一片板”的再利用,更是對職業教育產品的補充和完善。
我校“三合一”的職業教育模式完全契合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帶給聾生的是能永續一生的技能,讓他們能在社會中創造價值,實現自我供養和回報社會。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特殊教育學校,323000)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