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王志永
(沈陽化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陳 凱 王志永
(沈陽化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社會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主要關注點是人才綜合指標和創新能力。而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大學生是創新思維最活躍的青年群體。所以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 創新能力 實踐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教育是未來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我國發展的關鍵。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是服務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從實際出發,以當代大學生為主要對象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充分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要改革舉措。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增長率加快,知識的陳舊周期不斷縮短,知識轉化的速度迅速增長。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的選擇、整理、轉換和操作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更需要掌握的是那些涉及面廣、遷移性強、高度濃縮的“核心”知識,而這些知識并非是靠言語所能“傳授”的,它只能通過學生主動地“構建和實踐而獲得,這就需要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其中主動的發揮作用。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人的綜合能力的外在表現,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度綜合化的知識、個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為基礎的。心理學領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創新意識和創 新能力是一種認識、人格、社會層面的綜合體,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諸多方面,并且和這些方面相輔相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鞏固和豐富人的綜合素質。所以如何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培養創新興趣。學生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主體,如果自身不具有創造意識,沒有創新欲望,就不可能有好奇心,人們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探究的欲望,通過探究促使創新的實現,換言之就是對事物本身的興趣,人們常說興趣是成功的開端,如果沒有這種興趣,也就無法獲取豐富的想象思維,創新精神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要從培養學生多動腦筋,遇事多思考入手,只有碰到問題認真思考,并且相信自己能夠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越大,越會朝著成功地探索方向走近。
拓展知識視野。創新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知識經驗的積累。如果沒有堅的知識基礎,就無法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歸納和綜合,也不可能有廣泛的發散思維。通常情況下,創新的想法都是來源于自己的所見所聞,在思考的過程中極力在大腦中篩選,通過事物的相關性進行舉一反三,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而這種潛在的能力通常需要在腦海中有大量的知識儲備來作為一個整體的信息庫,源源不斷地提供可供參考的數據。所以知識的事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拓展知識視野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在加強思維的訓練,這種創新思維就是通過重新組織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提出新的方案和途徑,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方式。
提高動手能力。學習不能只局限在書本中,只有通過應用,才能使自己的思維更好地發散。創造是建立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的,是以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為前提的。創新來源于實踐,實踐是創新的動力和檢驗標準,理論的創新要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這是一個“共生”的關系,創新、實踐、再創新、再實踐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這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既要善于動腦,也要善于動手,只有將腦中的創意和想法在實踐中表現出來,將其具體化,實物化才是學以致用,在這個過程中才是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因為會發現問題,找出理論與實際的區別以及內在聯系,將其不斷優化,真正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師創新教育。其實學校的教育才是學生各種能力與意識的“發酵池”,在此“發酵池”中教師更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作為學校教學理念的直接傳遞媒介,更應注意在學習和工作中對學生的各項能力與素質進行積極平衡的培養。通過與學生群體的積極互動與有效反饋,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從而最快最優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丁肇中先生曾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倍^“格物致知”的先導條件便是指代成熟的世界觀與思維邏輯體系,學生思維方式與世界觀的完善也正是教師工作的重點范圍。其中要尤其注重對學生的質疑習慣和探究精神給予深入發掘,使其學會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深入地比較和分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創造思維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能夠在面對問題時有足夠的經驗與能力攻克面前的困難。鑒于國家當下對應用與創新型人才近乎同等的巨大需求,不應在教育工作開展時單純地將二者分離,而更應側重合理地把握二者的共性,發揮二者的特性,幫助學生建立起與不同類型工作人員良好合作的優越適應能力從而培養出與時代同步,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熟于應用,勇于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信息時代對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和能力,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何,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也關系到我國在未來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所以讓創業創新成為時代潮流,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趨勢。
[1] 丁仲凱.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交際,2016.(第1期).
[2] 韓彥朝,鄢月,李仁偉.大學生創新精神探析[J].中國培訓,2016.(第8期).
[3] 劉艷.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01-0166-03.
[4] 王賀.試論大學生的創新精神[J].新西部(理論版),2016.(第14期).
陳凱,出生年月:1976年1月,籍貫:遼寧省沈陽市,工作單位:沈陽化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王志永,出生年月:1994年3月,籍貫:黑龍江省五常市,工作單位:沈陽化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職稱:學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