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雪蓮
?
論中職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問題與策略
□顏雪蓮
【摘要】為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迎合企業對人才的更高要求,針對當前中職學生在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紀律、職業作風等職業精神方面的缺失現象,本文闡釋了其深刻內涵,總結出各種職業精神缺失的表現,并綜合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如何培養中職學生的職業精神提出了探討性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生;職業精神養成;問題與策略
目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課程體系改革、特色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而學生的道德意識、職業精神等軟技能的提升卻并未產生較大的改觀。因此,近年來許多中職畢業生在進入工作單位后,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諸如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工作態度馬虎散漫、團隊合作意識淡化、誠信意識薄弱、服務意識不強、頻繁更換工作等問題紛紛涌現,既損害了中職學校的聲譽,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小的影響,從而影響學生長遠的職業規劃。
究其根本,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工作的效益和產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那么,企業也將前所未有地對員工的職業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雖然,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把具備熟練精湛的專業技能視為首要任務,但僅僅擁有一技之長而忽視了職業精神的培養,無異于一臺只會重復單一操作的機器,難以創造性地實現工作價值。所以,只有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才能使學生成長為與社會接軌的人才,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也是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職業精神,是指一個人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它是以本職業從業人員共同擁有的職業信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及對本職業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信譽感為基礎的,是一個人對職業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規范的總和。職業精神包含著責任感、使命感、團隊合作、敬業愛崗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等核心元素。
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身心成長也步入關鍵的年齡段,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意識、職業認知正在逐步完善和形成過程中。為了面向社會工作的需要,中職學生在校階段一直在做著就業前的準備。因此,學校要依托德育教育進行反復的實踐訓練,使之形成職業精神,實現角色的轉變,適應企業的需求。
結合中職學校的培養重點和學生的專業特點,我們認為中職學生的職業精神是指以學生所學的專業的職業要求為基礎,培養學生在未來從業過程中需要的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以及職業規范。職業精神養成的內容應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是將學生的職業精神外化為學生的實踐行動。
1.消極的職業態度
職業態度是目前眾多企業衡量一個求職者是否合格的基本門檻。現今從業人員的頻繁跳槽已經影響到工作的正常開展,乃至企業的穩定發展,就是因為缺乏對本職工作的強烈責任感,即愛崗敬業精神。由于90后的中職學生大多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在家庭里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感恩,對他人、社會缺乏責任感,安于享樂,畏懼困難。選擇工作時以功利為前提,沒有嚴肅認真的對待態度;工作中又缺乏耐心和恒心,拈輕怕重,斤斤計較,沒有融入企業文化,更談不上對崗位的熱愛和忠誠,以致影響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一個缺乏敬業精神的人,就容易屈從于困難,更無從實現自我的職業價值,
2.職業責任淡薄
職業責任是建立在對職業的深刻認識上,從學生心中產生的對個人、社會、他人負責任的內心信念。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許多中職畢業生在工作中腦里不想活兒,心里不裝活兒,眼里看不見活兒,見機就偷懶、馬虎了事、敷衍塞責、得過且過,毫無對崗位的熱愛和忠誠,更別說干一行愛一行。常常對工作環境或條件滿口抱怨,以借口來推卸責任。一旦工作中出現紕漏或失誤,不是及時地擔起責任,尋找解決方法,而是迅速地推脫自己的過錯,歸咎于客觀原因,不從自身尋找問題的癥結。做事好高騖遠,不注重細節,小事不肯做,大事又干不了。
3.無視職業紀律
古語有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職業紀律是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保障崗位職責順利實現的重要手段。不少在學校經常違反紀律的學生,以為企業如同學校一般僅僅采取批評教育的方式,不以為意。就業后依舊自由散漫,不能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隨意遲到曠工,違反操作流程,不執行分派的工作任務,或者執行中大打折扣,擾亂正常的工作秩序,甚至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遇到簡單乏味的工作,他們往往喪失耐心,馬虎大意,忽略工作流程的關鍵環節,為了講求效益,只重量不重質。小則關乎個人的職業發展,大則影響企業的信譽。
4.不良的職業作風
職業作風是從業人員在職業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化了的表現。不良的職業作風主要體現在團隊合作意識淡然、誠信精神淡薄、無私奉獻精神淡化、消極被動等方面。
(1)團隊合作意識淡然。團隊合作是現代企業制勝的法寶之一。而中職學生受獨生子女利我思想的影響,在情感上比較冷漠,經歷多次學習失敗后拒絕與父母、師長溝通,對他人常懷不信任感,導致自身人際交往中的障礙。進入工作崗位后,較難適應角色和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不愿主動與人交流合作,致使工作取得的成效甚小。
(2)誠信精神淡薄。無論對人對事,每個人都應遵守真誠守信的道德規范。誠信,既是個人獲得職業成功的基石,也是企業立足于社會的準則。某些中職畢業生在校不遵守校規校紀,考試作弊,對老師同學撒謊;就業后也隨意違反企業的規章制度,工作打折扣,產品弄虛作假。這樣,不僅阻礙自己的職業發展,還會給企業帶來名譽上的損失。
(3)無私奉獻精神淡化。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切向錢看”的功利主義思想已嚴重影響身為90后的中職學生。他們在選擇工作崗位時,以獲取利益的多少來衡量職業的價值,并不受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責任感驅使。因此,就業后他們往往消極怠工,不能吃苦,斤斤計較,揀輕怕重,無法激發積極性和創造性,自然也不可能取得出色的工作業績。
(4)消極被動的作風。在學業上屢受挫折的中職學生,思想萎靡不振,學習不思進取,生活態度消極散漫。就業后,他們將這種狀態延續到工作當中,缺乏主動性,做事不靈活思考,問題不深入鉆研,對待任務拖拉推諉,在崗位上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游離于工作之外,體會不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就更不可能在職業生活中有何建樹。
1.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現在的中職學校大多以技能立校,高度重視專業課和實訓課的建設和改革,而對于公共基礎課則視之為雞肋。就德育課程而言,從其教材內容的選定、教學方式的單一,以及學校自上而下的重視程度都存在很大問題。首先,德育教材所選取的案例雖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很多已經非常陳舊,不具有時代性的特點;闡述道理時,所使用的觀點和提出的目標又籠統模糊,缺乏可操作性。這樣,不符合針對中職學生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宗旨,使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其次,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教學檢查,將德育課程設置為專業課的附屬,大幅削減課時,對其改善教學手段的投入甚少,只能依靠教師自己想辦法,因此多是沿襲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職業精神從何培養。
2.學生認識上出現偏差
中職學校入校門檻低,升學失敗的初中生把它當作混大年齡的托兒所。進校后學習積極性更差,職業目標模糊,自卑心理嚴重,由于自小養成的“小姐少爺病”帶來不少的壞習慣,對學校嚴格的管理制度極為抵觸。雖然渴望能夠就業自立,但克服困難的意志不堅定,適應環境的能力差,缺乏吃苦奮斗的精神,導致就業后出現頻繁跳槽的現象。學生將獲取職業資格證視為唯一的求學目的,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專業技能的學習上,認為職業道德教育無關緊要,而忽視了對自己品行的約束,造成責任心不強、紀律意識薄弱,無法適應未來企業的規章化管理。此外,受社會功利價值觀的影響,學生的在校活動往往不以鍛煉能力為目的,卻看成是拋頭露臉的機會;在擇業時又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要求錢多活少,與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背道而馳。
3.沒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
如今大多數中職學校都與企業密切聯系,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但側重點往往放在實踐基地建設、技術產品轉化、定向技能人才培養上,忽視了相關行業職業精神和職業要求的交流探討。而學校德育課程則偏向一般職業道德行為的教育,各個不同專業的針對性不強,造成與生產實踐、勞動就業相脫節的現象。此外,在企業向學校提供實踐基地、教學設備、研發資金的同時,沒有派遣相應的職業指導人員,站在企業的需求角度,開設專業系統的職業指導課程,學生的職業品行沒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
1.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
以各種節日和校園文化的建設為契機,開展各種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愛國教育中感受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感恩教育中體會懂得回報和付出,在集體活動中學會溝通和合作,在尚學競技教育中崇尚不斷學習的精神,在成才教育中提高職業意識。通過學校培養實踐證明,主題教育活動能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重新樹立自尊自強的意識,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挖掘自身潛力,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活動中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2.加強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細節決定成敗,要將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融入平時一言一行的規范當中去,把課堂上接受的教育,內化為自覺的意識,指導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注重細節,從身邊小事做起。例如按時做好早操,認真打掃環境衛生,提前進入教室,上課不玩手機不睡覺,保質保量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等。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只要每日堅持做好,就能潛移默化地改掉不良習慣,對職業精神的養成也大有裨益。此外,中職學校還可以利用自身的特點,以員工守則為規范,在學生教育中引入優秀的企業管理文化,使其盡早認識企業的職業要求,知曉職業精神的內涵。
3.以專業為載體的特色教育
中職學生在校以學習專業課程為主,除了專業知識以外,相關崗位的職業精神要求也應貫穿教學過程。通過課堂視頻、頂崗實習、優秀畢業生座談會、企業管理人員講座、實地參觀企業場地等各種形式,從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案例和親身經歷中,多方面接觸本行業應具備的職業素質,提前打好預防針,避免學生在入職時手足無措、適應困難。最終,使學生成為符合企業需求的富有強烈責任心和服務意識、安全生產、質量為先、講誠信懂奉獻、講團隊合作精神的新型復合型人才。
4.以德育為陣地發揮引導作用
(1)作為道德引路人的教師,首當其沖地成為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因此,中職教師得體的言行舉止,高尚的情操會使學生耳濡目染,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學生的心田,促進其職業精神的養成。
(2)以環境影響人,校園內隨處可見的企業管理名言、標語,“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工作就是權力,權力就是責任,一分權力,十分責任”,“大局意識是事業發展的動力,團隊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保障”……時時刻刻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職業精神。
(3)改變傳統的德育模式,加快素質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以更加生動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小組合作、創意任務等方式,讓學生明確職業精神的基本內容,并升華為內在動力,嚴格要求自己。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職業精神作為企業日益重視的就業必備條件,給學校將來的養成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要充分發揮中職德育的巨大潛力,集全校之合力,共同引導學生提高職業修養,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養成適應社會的優良品行,以從容應對未來崗位的具體挑戰,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尚華,方小斌.論農民工職業精神的培養[J].文史博覽,2006, (20):4.
[2]董煜峰.中等職業學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編輯:郝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5-0098-03
作者簡介:顏雪蓮,碩士,重慶市機械高級技工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