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燎原(浙江省金華市艾青中學)
?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談愛情史料的運用
方燎原
(浙江省金華市艾青中學)
摘要:歷年全國各地高考對愛情題材的內容屢有涉及,中學歷史教材中有關愛情的細節也很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課堂上很多老師對感情話題諱莫如深。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愛情史料,既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又能讓學生答題時得心應手,是擺在每位中學歷史老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關鍵詞:愛情;史料;運用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歷史為愛情提供了空間,愛情為歷史增添了風采。教材中有關愛情的篇章或細節很多,這本身是真實歷史反映的需要。高考中此類話題的頻繁出現也算是立足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但難點在于一方面是情竇初開的中學生,一方面是情感教育極度缺乏、早戀被鞭笞的社會現實,很多老師在課堂上是談情色變,唯恐避之不及。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愛情史料,既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又能讓學生答題時得心應手,是擺在每位中學歷史老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試圖在這方面做一些探索,拋磚引玉。
青春和愛情,都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處于青春期的男女對異性有強烈的好感本是很正常的事。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對親密的男女行為完全靠堵,是不人道也是行不通的,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或許才是上策。歷史中的愛情故事很多,學生愿聽也知道的不少,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學科優勢因勢利導。
什么是愛情?歷史給了我們無數的答案:
1.轟轟烈烈的愛情
“二次革命”后,孫中山不僅被篡權者袁世凱宣布為大逆不道的人,還被外國政府所拋棄,既無地位,又無錢財,正是在這種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宋慶齡來到了中山先生的身旁。為了中國革命的事業,1915年,宋慶齡不顧家父的極力阻撓,心甘情愿地做了孫中山終身的“冒險的追隨者”。得此佳人,中山先生如虎添翼,終成一國之父。沒有這一對忘年伉儷,中國近代史怕是要改寫!
2.身敗名裂的愛情
公元745年,身為帝王的唐玄宗恬不知恥地冊封兒媳婦楊玉環為貴妃。楊貴妃的兄弟姐妹雞犬升天,封侯拜相,權傾朝野。特別是堂兄楊國忠竟升為宰相,總攬朝政,無惡不作。大唐天下成了楊家的樂園,直接造成唐朝政治腐敗的局面,從而導致外戚禍國。安史之亂后,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3.與狼共舞的愛情
“認識你自己”是蘇格拉底的至理名言。這位希臘著名哲學家的妻子卻是有名的悍婦,動不動就會遭她無禮謾罵。一天,蘇格拉底剛進家門,妻子就破口大罵還端起一盆水朝蘇格拉底潑去,可憐的哲學家就這樣莫名地成了落湯雞。“打雷后必有雨”就來自于此。蘇格拉底為什么能跟這樣的潑婦同床共枕?拿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向未嘗試過的事情挑戰”。“認識你自己”或許也是他本人愛情觀的最好注解。
4.柏拉圖式的愛情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這首廣為傳頌的新文學代表作《蘭花草》出自胡適之手(1921)。胡適當年是新文化運動的驍將,可是他的一生頗受感情的折磨。1914年留美期間,胡適認識了美國人韋蓮司,日久生情,雙雙墜入愛河。可胡適有母親親定的妻子,在“孝心”面前,胡適只好收起“逆心”,跟韋蓮司一道演繹了生死柏拉圖之戀。“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蘭花草》或許就是他心中的一種寄托吧。
以上史料或隱或現散落在教材的各個角落,通過對他們的集中探討學生會明白,愛情不是空穴來風,要受到閱歷、經濟、環境、時空等各個因素的制約,健康的愛情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見正確的人!
有了這些基礎,考試時學生也就容易把好脈。
比如,(2007年廣東高考真題)研究者在論述“明朝婦女婚姻觀的兩重性”時,引用過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節(節操)者,旌表門閭(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會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數字:《唐書》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萬余人”。
——據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勝仙與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視,具各有情”,二人通過巧妙的自我介紹,訂下終身。
——據明中后期小說《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樓喪夫后要改嫁,親戚及鄉鄰都贊同,“少女嫩婦的,你攔著不教他嫁人,留著他做什么?”
——據明中后期小說《金瓶梅》
請回答:
(1)該研究者認為,明朝婦女的婚姻觀存在兩重性,即保守性與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來分別證明?(2分)
(2)結合明朝中后期的經濟、文化狀況,你認為,該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婦女婚姻自主性出現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別來自官方文獻、學者著作和小說,你對該研究者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關注社會生活,貼近社會實際,是本試題的突出特點。要解答好此題學生至少應該明確以下幾個常識:(1)婚姻要受到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的制約;(2)男女在婚姻面前是平等的,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是大勢所趨。明確了這些題目就好辦了。明朝婦女婚姻觀的保守性可由材料一中“民間寡婦”守寡終身則可除免本家差役,及材料二中“烈女”數字得出結論;婚姻觀的自主性可由材料三中“自我介紹,訂下終身”得出。第二問可從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李贄等人反禮教的民主思想的形成等方面進行分析。明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明中后期出現了反禮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婦女追求婚姻自主。
只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沒有社會責任感的愛情多半會走向歧途。學生如果不明白這點答題時也很容易犯方向性錯誤。
“沖冠一怒為紅顏”是不是愛情?當然是的,只是這樣的愛情太低俗。拋卻民族大義,引狼入室,縱然沒有割斷中華民族的血脈,但吳三桂的氣節由此喪失,罵他漢奸實不為過。
南非國父曼德拉,在牢中服刑27年,他的夫人溫妮卻不離不棄。雙方結婚時,曼德拉正受“叛國罪”的審判,自丈夫入獄后,溫妮繼承其丈夫的事業成為鼓舞黑人斗爭的象征。這種把國家利益和民族存亡作為見證的愛情,是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最高尚的情愫!
“和親”是我國古代常用的一個民族政策。雖然“公主琵琶幽怨多”,但王昭君卻不同,她主動出塞和親。出塞后,昭君致力于漢朝與匈奴的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后人有詩云:“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昭君出塞極大地增強了胡漢兩族人民的和睦親善與經濟文化的交流,王昭君本人也受到了后人的頂禮膜拜。
教學中對這些史料的巧妙設計,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得到有效激發。高考中對學生責任感的考查也屢見不鮮,前文廣東卷所出考題也可謂是寓教于考。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受年齡、閱歷等的制約,學生很容易被一些歷史假象所迷惑,這就需要老師撥云見日,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視角。
《自由引導人民》是浪漫主義繪畫藝術的頂峰。它的主題超越愛情,但畫上的核心人物,高舉三色旗的漂亮女子袒胸露乳,衣冠不整,學生很容易想到情色二字。我是這樣引導的:
“她是‘自由女神’的化身!1830年7月,法國的工人、市民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上街頭反對封建政權。在這次大搏斗中,畫家看到了人民的真正力量。熾熱的色彩是畫家激情的傾注;彌天的硝煙,是戰斗殘酷的真實寫照;堅挺的胸膛,反映了法國人民追求自由的堅定信念!”這樣能很好地扭轉學生思維,改變他們的審美角度。
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經常被人說成是政治結合,戲稱“中美合作”!其實雙方也算得上是兩情相悅。結婚之日,看著身披婚紗的宋美齡,蔣介石忍不住感嘆:“平生未有之愛情,于此一時間并現,不知余身置何處矣。”宋美齡對蔣介石也是一見鐘情。在給胡適的信中,她說:“胡先生,我近來心目中只有兩個英雄(你曉得婦女心目中不能不有英雄的),一文,一武,文英雄不待言是胡適,武的也不待言是蔣介石。這兩個好漢是維持我們民族命運的棟梁!我靜坐的時候頗不多,然而一得之則默祝這兩個人的福壽與成功!”當初極力反對蔣宋結合的宋慶齡,在1940年時也說過:“他們一開始并無愛情可言,不過我想他們現在已有了愛情,美齡真心誠意愛他,蔣也真心誠意愛她。如果沒有美齡,蔣會變得更糟。”蔣宋聯姻對雙方來講也算是相得益彰。
考查學生分辨材料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是高考考試目標的一大要求。平時學生如果能養成不唯教材、透過現象抓本質的思維習慣,解題時會受益匪淺。如前面所提的廣東高考真題第三問。此題屬于開放性設問,要求學生敢于質疑,使用批判、借鑒、引用方式評論歷史觀點。“偏聽偏信”是做學問者的最大禁忌,可從官方文獻、學者著作和小說的可信度、是否能夠反映整體性等方面作答。
總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零零碎碎的愛情細節多年來一直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壓抑和忽略。從新課程的理念來講,這是對教育精神的褻瀆。從幫助學生應試的角度來看,拋開這么一條蕩氣回腸的文化脈絡,是不理性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只有用成熟的智慧去啟迪年輕的心靈,歷史才能被真正感悟,教書育人的目標也才算真正完成。
參考文獻:
[1]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