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宗燕
(南京市六合區金陵中學龍湖分校)
提高初中物理習題課教學效果的策略
戴宗燕
(南京市六合區金陵中學龍湖分校)
初中物理是一門實用性較強,且具有超強積累性、客觀性以及邏輯性的學科,物理習題課的開展是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它不僅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還有效地提高了他們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教師檢驗教學成果以及完善分析教學方法的關鍵部分。提高初中物理習題課的教學效果,也是所有物理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究。
初中物理;習題課;策略
物理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生學習基礎物理知識的平臺,它培養了學生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并注重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因材施教,以此提高教學效率,改善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
初中物理習題課的開展已經有些時日了,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現階段的習題課教學方式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
1.習題抽象化
物理是基于生活的科學,而現在的習題越來越容易出現內容脫離生活的情況,各種改編之后面目全非的習題與日俱增,這種情況忽略了物理學習的本質。
2.習題固定化
目前的物理習題大多是為應付考試而產生的,這種習題無論是形式還是解題方式和思路都比較簡單機械。這樣固定化習題的形成不利于學生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性能力的培養,同時還會使學生過分重視書本上的公式和定義,這也是導致教學枯燥無味的一個主要原因。
3.習題試題化
許多初中物理習題課都是一味地專攻試題,即教學僅限于考試重點和大綱,過程中甚至會出現抄記答案,忽視推理過程的現象,導致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掌握得不夠充分,做題的目的僅限于對題海戰術的依賴。
物理習題課是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習題課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和使用,同時還能夠使學生順利運用所學知識判斷并解決現實問題,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過習題課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樣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習題課作為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使處于叛逆期的學生得到了他們所渴望的關注。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解決學生的相關問題。
1.精選習題
(1)選題的依據
上物理習題課之前,教師要精心選題,選題的根本依據就是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明確習題課的教學目標,還要根據學習的不同階段調控目標。習題涉及的知識不能超出學生的學習范圍,否則只會產生無效的習題,教師在選擇習題時,必須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構建的規律出發,選擇的習題難度要適中,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同時,習題的選擇不能過于表面化,不注重知識的深度擴展,另外還應根據物理與生活緊密聯系這一原則,從生活走向物理,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和認識物理規律。所選擇的習題內容要密切聯系生活實踐,關注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這有助于學生科學合理地解答物理習題。
(2)控制習題數量
習題的數量要把握得當,過多的習題會讓學生負擔加重,導致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解題過程死記硬背、亂套公式、為做題而做,以致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當然習題數量太少也不能使學生達到思維能力質的飛躍,因此,教師在選擇和編排習題時要科學合理地控制習題的數量。
2.有效引入習題
在選取了一定的習題之后,教師需要根據習題的特點以直接和趣味性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回顧以往的習題課,教師都是自己閱讀或者帶著學生閱讀習題,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法提升課堂效率。習題課也應該表達出物理的藝術性和高效性,習題的呈現方式也需要特別注意,根據對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一般比較喜歡教師以這樣的方式引入習題課:生動描述并生動介紹最新科技,列舉生活問題并分析原理,講述相關的奇聞軼事,師生互動問答發現問題,或者利用教學工具和多媒體等比較新穎的方式。
3.創設物理情境
這里的物理情境指的是習題的原始問題,我們的物理習題大多是通過生活中的物理模型改編而來的,然后以直接簡單的問題呈現給學生。在此期間,如果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習題時沒有把握好,容易導致他們脫離原始物理生活,出現做題死記硬背、亂套公式的現象。教師創設物理情境,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身邊的物理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透鏡”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哪些物體是透鏡,然后在課堂上創設運用透鏡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鞏固。由此引導學生發現總結物理概念和規律,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受到物理與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物理中走出來,也就是把我們遇到的物理問題改編成習題,以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疑問,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愿望,對課題集中注意力并產生積極思維。
理過程中,如能設置假言因果分析法之“一例三論”,并能正確運用,一定會使文章說理深刻,令人折服。那么,如何設置假言論證?方式如前述,思路是列舉事例后先自問問題:“為什么要這樣?”“如果不這樣,會怎樣?”
3.有側重地進行整篇作文的審題立意訓練,特別是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訓練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是目前全國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現方式,是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較好地解決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話題、命題作文限制性之間的矛盾的一種作文題型。它更能貼近社會生活,注重材料的啟發和引導作用,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審題時,告訴學生要注意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邊角度,著力引導學生從核心角度、重要角度來立意。
如,廣東省2016年適應性測試作文題:
兩個流浪漢在街邊舉著牌子,上面寫著“破產,無家可歸,很饑餓,求幫助”。
一位先生上前說:我可以給你們一份工作。流浪漢拒絕了。
于是,這位先生也舉了一塊牌子,站在他們身后,牌子上面寫著:“我給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但他們拒絕了。”
流浪漢很尷尬,想要換個地方,這位先生又跟了過去……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教師指導學生從兩方面去做:一是審題立意。這則材料客觀地呈現出現象,沒有任何傾向性的詞語或提示性的文字,也沒有擺出引起爭論的觀點。這就需要學生對材料進行詳細的審讀,認真的辨析,挖掘出材料背后的寓意,把準立意方向。通過分析、審讀材料,可以挖掘出核心角度、重要角度進行立意:
(1)流浪漢的角度:自力更生,維護做人尊嚴;好吃懶做要不得;別利用好人的同情心。
(2)“好心先生”的角度:要勇于揭露欺騙行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善于助人的先生點個贊。
(3)也有學生認為,“好心先生”是好心,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幫助別人要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所以下面的立意也應該可以:粗暴的幫助不可取;行善要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
為幫助學生辨清材料立意的主方向,建議學生把以上立意放回到材料中去驗證、分析,逐個由表及里的進行分析、比對,最后得出結論:(1)(2)角度確實是材料所表現的主方向,而(3)則是離主方向稍遠一點的次要的角度。
二是構思行文。告訴學生這類“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首先要找準題目所表達的“任務”;其次,把“讀”“感”跟“任務”扣緊。行文開頭,從引述材料中引出論題;中間的論述部分則始終針對論題并結合材料引出相關的問題,形成“問題鏈”并進行分析說理回答“問題”。簡言之,即就材料的范圍和寫作的任務來說,要堅持就事論事;而就材料的含意和行文的說理論證來說,要堅持就事論理;結尾得出結論,回扣開頭引述的材料回應論題。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事情,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但是,語文教師只要有意識地全方位多角度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進行思維訓練,高中學生的作文必定會閃耀出思辨的光芒。
鐘禮明.高中生思維特點及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素質教育,2014(6).
·編輯 薄躍華
杜青霞,女,肇慶市端州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就職于肇慶市端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