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華
(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
《挖薺菜》我們該挖些什么
——《挖薺菜》主題淺解
趙志華
(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
《挖薺菜》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一直以來對本文的解讀停留在憶苦思甜,消除代溝,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層面,忽視了文中對幸福更深的表達:除了物質的溫飽,還有精神的自由、平等和尊嚴。旨在通過對編者編排思路、教材內隱價值、作者人生經歷三個方面的分析,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挖薺菜》;文本解讀;情感
《挖薺菜》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選入中學課本已經有20余年(現在新版人教版的教材已將其刪去,僅北師大版還留存)。作為一篇“老文”,我們該教給學生些什么呢?張潔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制度有了很大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我不喜歡‘填鴨式’的教學。我希望讀者自己去想,哪怕誤解我,也無所謂,我不介意。哪怕十個讀者中能有一個讀者理解并進入我的書,我就覺得自己很富有了。”借助作者的鼓勵,我站在一個一線教師的角度,斗膽對文本進行解讀。
從教材編寫者的角度來看,北師大版選擇此文的思路與意圖是有別于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的。舊版人教版中本文是編排在七年級下冊的,旨在教育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多與老一輩溝通,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北師大版中本文則被編排在九年級下冊《人生況味》主題里,比起七年級的孩子,編者更希望九年級的孩子對課文能有更理性、更深刻的人生見解。
對于還涉世不深的十幾歲孩子來說,理解人生況味是不容易的,但仔細比較幾篇文章后,你會發現每篇文章編者都強調“你”同意嗎?“你”對主題有什么新認識?這就凸顯了教材編寫者更尊重讀者的個性化解讀。這個讀者,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我們或許可以這么理解,編者更希望讀者不被以往的經驗性解讀所束縛,能對文本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體味。因此,在本課練習的設計上,我們能看到編者的良苦用心:
1.《挖薺菜》中所說的比饑餓更可怕的東西是什么?散文的主題是否主要與此有關?請依據文中的內容、語句作出你的評析。你對散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有何感受?
2.如果用《挖薺菜》中所重視所擔憂的東西來分析《項鏈》,我們是否對瑪蒂爾德、對《項鏈》的主題又有進一步的認識?
3.“冰涼的河水嗆得我好難受……殘酷的笑聲。”生命如此危急,意識如此“混亂”,而岸上的笑聲卻如此“清晰”,可見在“我”心中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仔細分析三道練習題,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內在聯系:編者在設計練習時,實際上是在引導讀者向文本的更深處去思考,作者所說的比饑餓更可怕的東西,作者所重視的東西,以及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是強烈的尊嚴感!“我”與瑪蒂爾德都是極度自尊的人,我偷財主的玉米棒被追跳到河里的屈辱感受與瑪蒂爾德丟失項鏈后選擇四處借債苦苦還債的舉動有著相同的出發點:那就是維護自己最珍視的尊嚴。薺菜與項鏈都只是作者理解人生所托的一個“物”,理解這個“物”所包含的豐富情感和內涵,才能讀懂作品,讀懂作者。這種練習的編排既體現了編者的主題意識,也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多元理解文本主旨。縱觀本單元幾篇課文內容形式各異,但無論是哪篇課文,都承載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也提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絕不能將各篇割裂開,要有單元整體意識。
李海林先生說過:“語文教材并不等于教師的講稿。”他認為:“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是內隱的價值。”這種內隱的價值就要求教師對教材文本要有個性化的研讀,細挖深挖文本內部的立意層次。而想做到獨特,首先要進行無他備課。也就是說當我們拿到一篇課文時,不急著翻教參,不急著查資料,先沉下心,讓自己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后,再去學習、探究、搜集資料,來印證自己的理解是否科學,是否有說服力。《挖薺菜》這篇課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長期被解讀為作者是在憶苦思甜,勸誡今天的孩子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看,這個理解也并不錯。但是今天,當我們再次閱讀本文時,是否該仔細思考一下,文章所憶的苦是什么苦?僅僅是受剝削受壓迫吃不飽飯的苦嗎?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對文章的解讀也該回歸人性、回歸本源了。張潔對薺菜的特殊感情是什么?薺菜帶給她的是怎樣獨特的人生體驗?
課文的第十段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把鑰匙。文中作者把薺菜比作“無上的美味”,一方面表現了當時生活的艱難,物質的極度匱乏,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薺菜在作者心中占據了多么重要的地位。而挖薺菜時的“坦然”“享受”則表現出了薺菜帶給我的美好精神體驗。這種美好的精神體驗具體表現在“我”可以“邁著輕捷的步子,向廣闊無垠的田野里奔去”“再也不必擔心有誰會拿著大棒子兇神惡煞似地追趕我,我甚至可以不時地抬頭看云朵”,這是怎樣一種美好的感受啊!沒有饑餓沒有恐懼沒有屈辱,這是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在挖薺菜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的珍貴體驗。挖薺菜讓我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感覺,挖薺菜賦予了我平常難以獲得的尊嚴感!與此同時,“我”的是我們常用的糾錯原地,讓學生在黑板進行板書,再讓同學進行評價,并用紅筆進行改正。等待學生在黑板糾錯的過程,一方面規范了數學的書寫,另一方面同學間的互相批改,讓課堂由原來一個老師,發展到多個小老師,可見,課堂等待能創造出一個靈動的高效數學課堂。
1.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直觀化,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動態的事物往往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好奇,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反比例函數的性質時,可用幾何畫板展示不同的k值函數的變化情況,先讓學生想一想,再演示,學生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利用多媒體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鼓勵學生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既是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一種重要途徑,又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初中生好奇且可造性強,對學生來說,動手操作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挑戰。如“圖形的旋轉”這課,我先讓學生用兩個相同的三角板,以直角頂點為旋轉中心,觀察對應點,旋轉角的變換,得到旋轉的性質,在學習軸對稱時,讓學生親自動手折一折。這些操作不但活躍課堂氣氛,還使學生眼腦手并用,多層次、多角度地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識,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3.當堂訓練,及時反饋
要想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我們可以采取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教學中,一個例題講解完后,針對同類型的題型,對學生進行集中訓練,為照顧到每個層次的學生,可分層次地開展練習,著重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訓練,達到理解課堂上所學的重難點,做到堂堂清。也可在課堂最后5分鐘進行當堂檢測,滿分100分,低于60分就不過關,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就不用把課上的任務拖到課后,對于層次比較高的同學,可利用選做題進行問題的解答,能力稍差的學生可以從基礎層面理解和解決,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共同進步,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的學;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的不教。“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讓我們新優質初中數學課堂達到高效,煥發生命的活力。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