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杉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教育集團濱湖校區)
文言文教學如何實現高效
——對《孫權勸學》課例研究
許杉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教育集團濱湖校區)
初中文言文教學要把“讀書活動”貫穿整個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深入對話。從文章、文學和文化的三個層面來預設對話,靈動創新,使文言文教學更高效,更具語文味。
閱讀對話;高效;語文味
語文教研活動中,本人聆聽了一位老師的《孫權勸學》公開課。《孫權勸學》是一篇比較短小、通俗易懂的小文言故事。這篇課文被安排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體現了編者“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用意。
執教老師在上這一篇文言文時,雖然做了精心的準備,然而有較多客觀因素的制約使之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預設的目標沒有達成。為什么有這樣的狀況,本人在課下做了一點反思,具體如下:
陌生的學生和環境導致老師對學生不了解,從而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時,聽課老師、領導也較多,執教老師畢竟年輕,大賽或展示的機會較少,因此,他和上課的學生都顯得有點拘謹或緊張。
首先,執教老師沒有深入研讀教材和學生。從而導致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實際的操作不盡吻合:(1)在知識層面上,設置的目標是讀懂課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匯;(2)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品味精煉的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中,要求學生領悟開卷有益的道理。這“三維”目標,看起來在形式上似乎比較契合新課程的理念,其實,較多的只是浮在表面,沒有深入到文章的肌理。
執教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流程:首先,導入新課,了解《資治通鑒》,用時3分鐘左右;其次,讓學生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讀通、讀順。采用了個別讀、分組讀和集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書形式。執教者再讓學生評價其他人讀書讀得怎么樣。然而,大多學生由于受理解能力、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制約,評價只是在讀音的正確和流利與否以及聲音是否響亮上做一些淺表性的評價。用時是15分鐘左右。這么長的時間去讀,結果學生對文義的理解還不夠,反映了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低效。
執教者首先讓學生用簡潔的話語概括故事;然后,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翻譯文章大意,并且采用搶答題的形式落實對字詞的理解。由于分工不明,表面上的熱鬧也掩飾不了實質的空洞。這個教學環節用時大約15分鐘左右。離下課大約還有10分鐘左右,執教者進入第四個環節,即分析人物形象。由于前面老師沒有指導好閱讀,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存在誤區,例如:“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學生居然讀出了孫權的堅持不懈和嚴厲,還有好多孩子對人物對話語氣表示茫然。
其實,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深度對話的一個過程。包括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等。對話必須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這個前提,老師是對話的首席,起主導作用。
對剛剛接觸文言文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們對文言文學習感興趣,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要淺顯易懂一些;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要靈動一些,且指導有方。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如何在方法上靈動,每個執教者根據具體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而言,文言文教學必須具有這樣幾個教學環節與活動:誦讀、理解、感悟和積累。然而,就《孫權勸學》而言,我認為要把“讀書”放在首位,讓“讀”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使“讀”具有層次性、目的性和針對性。
首先,最基本的是字詞要讀準確,句子讀通順,這是前提;其次,要讀懂文章的大意和層次,如《孫權勸學》抓住一個“勸”字,讀懂“為何勸”“怎樣勸”“勸的結果怎么樣”,把文章讀的層次分明;再次,要讀懂人物。通過朗讀,對語句語氣和人物神情詞語的揣摩,從而感悟到在這篇課文中孫權、呂蒙和魯肅的形象特征;此外,還要懂道理,即通過孫權勸學這個小故事,我們懂得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啟發等。最后,只有多角度的朗讀,才能對文意進行深入的理解。
然而,教無定法。一般而言,一堂好課,目標集中,節奏清晰,活動充分,預設與生成相映成趣,主體與主導相得益彰。少一點窠臼雷同,多一點靈動創新,使語文味更加濃郁。
譬如,《孫權勸學》這篇文章還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預設對話:文章層面、文學層面和文化層面。
經典常讀常新,教學無止境,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設計上有創意。一個老師只有善讀、善思,才能善教,課堂才能靈動高效,生成精彩。
·編輯 李琴芳
許杉,男,1975年11月,安徽池州人,中教一級,研究生,主要研究語文教學,現于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濱湖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