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山東省日照實驗二中)
體育教學中的巧用沙包
王田
(山東省日照實驗二中)
作為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最實用、最常見的東西莫過于沙包。其用法的不同和制作方式的靈活多樣無論對缺少器械的農村中、小學,還是對資源豐富的城鎮學校都有開發使用的價值,其關鍵是如何運用,在這里筆者深有體會。
沙包可以制成五顏六色的。在場地上用它設置成方格形、三角形、圓形、橢圓形、螺旋形、五環形等,這樣不僅增加了色彩教學的成分,而且對低年級(如小學生)增強幾何圖形的概念也是一個滲透。當然設置成五環狀更弘揚了奧運精神。尤其對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利用它擺成各種圖案,可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再實施走、跑、跳的結合顯得十分有生機和活力。
在課的開始部分可以利用沙包動作進行配樂、編操。如各種換手、抓握、繞環、拋接等再加上步伐、步型走、跑、跳的動作變化,以沙包為依托,更顯精彩。
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或游戲時利用。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組人數均等成縱隊站立,在一條均線4~5米外放一筐,筐可以是空的,也可以是活動的或在無筐的情況下畫一圓圈都是可以進行拋的、投的、擲準的練習。這樣可以使活動更有興趣、更具挑戰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利用廢海綿和廢布等制作的大沙包,也可以利用籃球場地或空地讓學生自主設計進行手球比賽,這樣沙包當手球既安全又實用,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運動以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在課的開始部分,人手一沙包,教師宣布踢沙包比賽開始,看誰一次性踢最多就是本次課的冠軍,既做了準備活動,又激發了大家的興趣,在課余時間利用沙包也可進行一系列形式各樣的踢沙包花樣比賽等。等到了下次課花樣踢沙包比賽拿來展示,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思想。
電視上經常看到絕活表演,我們經常使用沙包,也可以利用兩個沙包在空中拋接,甚至三四個的互接互拋,一人、兩人甚至多人的練習加上花式的動作和神態像雜技一樣表演,饒有興趣。
課的開始,學生圍成一個大圓(間約兩米左右),每人手持沙包一個,教師鳴哨開始(①順時針;②逆時針),再鳴哨停,緊接著開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運動能力,甚至可以增加難度,腳下原地小步跑或高抬腿或接沙包前必須擊掌幾次并規定拋的高度等,其形式引人入勝。
利用排球場地進行,把男、女平均分成4組,1、2組為一盟組,3、4組為一盟組。1、3組比賽,2、4組為本盟組加油,反之亦然。或搞挑戰賽打破盟組的分配,每人拿一沙包,比賽小組站在排球網兩側,教師鳴哨口令并計時,學生必須跳起時將沙包投入對方的排球場內,然后將對方投來的沙包撿起投到對方的區域,所有學生都在不斷地撿投,直到教師鳴哨停止,查本方和對方場地區域內的沙包數裁定哪方獲勝。可采用一局決勝或三局兩勝均可。失敗方把勝方的隊員從對方端線背到本方端線或采用其他罰則。也不失是一個好的鍛煉辦法,因為一分鐘練習是發展速度和耐力的好辦法之一。
所有學生分成均等的兩組,組成兩個大圓(圓半徑為6~7米),中間放置一個3米左右高的無籃板的活動圓形平臺,直徑約50 cm左右。站在圓外每組每人一次,可用手投也可以用腳踢上去,教師統一指揮并裁判勝負,采用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制。罰則可由教師和組長共同商定。
沙包的作用是優越于接力棒的,它可以放在頭頂、肩、背、腳面等部位,也可以夾、跳、踢等或一人手持兩個沙包跑走動中兩手傳拋沙包等形式進行,妙趣橫生。
接力比賽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根據場地的大小、條件的不同設計其活動路線和規則。
現在推鉛球教學越來越難教,問題是:一是危險不安全,二是不愿接觸鉛球。如用沙子或玉米粒制成1.5~2公斤沙包并使用5米橡皮筋一端系在沙包上,一端系在手腕上,推出后用橡皮筋以撒網捕魚收線的形式收回。以此當鉛球用于教學效果會明顯的好,其對女生更是12分的效果,2013年11月份,我為職業中專學校一位女教師設計的鉛球教學就用此法,在省里優質課上還拿了一等獎。如此使鉛球教學既解決了學生害怕的心理,又解決了學生不樂意接觸器械的做法。
定向運動是新興的運動項目,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沙包作為尋找物。預先藏好設定目標處,讓學生尋找既簡單又安全,還提高了學生(尤其是小學1~2年級的學生)識別顏色和造型分辨能力,既提高了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又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對提高學生的挑戰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巧用沙包不受場地、時間限制,制作簡單,玩法多樣,經濟適用。學生可以在玩中提高多種素質,開發智力。
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大計,學生為本。學生大計,以心為本,用心教學,教具應算是一本。把“玩沙包”這一民間青少年喜歡玩的傳統項目加以創新、整理、開發、利用,必將豐富學校的體育資源,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