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屹
加強頂層設計,開創區域特教發展新格局
·薛松屹
濱湖區教康中心的成立緣起于特殊孩子的發展需要和地區特殊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在區委、區政府的頂層設計、大力推進下,濱湖區教康中心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套班子、雙重領導,快速形成了區域特殊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頂層設計;區域;新格局
在發展迅速的濱湖教育中,特殊教育顯得有點尷尬:1999年組建的濱湖區培智學校,到2012年時還只有4名教師,2個教學班,19位學生。由于學校規模小、辦學條件差,舍近求遠到無錫市其他區輔讀學校接受教育,成為當時濱湖區很多特殊孩子家庭的無奈選擇。
濱湖區委、區政府在“最美湖灣新城”建設基層走訪中,看到了區域發展的這塊“短板”,深切體會到殘障兒童家庭的不易;濱湖區教育局、區殘聯也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要盡快解決這些問題與困難,就必須整合資源,優勢互補。盡快改變現狀,成為區委、區政府和各相關職能部門的共識。
(一)定位
為了使濱湖區的特殊教育與其他塊面的教育得到共同發展,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區培智學校的改建項目,將其列為2013年區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十大工程之一,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分管殘聯的兩位副區長為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組員分別由區教育局、財政局、人事局、殘聯、城投公司、培智學校等單位主要領導擔任,項目的責任人為區教育局局長。其間,項目組多次召開協調會議,達成改建工程以“省內一流、全國領先”為目標,定位“普惠服務、教康一體、接軌國際”,力求高起點、高標準建設。
(二)籌資
以如此高起點改造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資金。項目組討論決定,整個工程計劃分三期進行,用三年時間完成,預計總投入為3600萬元。三期建設項目的資金主要由區財政承擔,另外再通過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動員社會機構和愛心人士以冠名資助、扶殘助教等形式注資。
區教育局、區殘聯出力的出力,出錢的出錢,通力合作,資金一筆筆落實、設備一件件到位,通過多渠道籌措了3600萬元的全部資金,并確保硬件設施設備十年領先省內外同類學校。
(三)讓地
籌措資金的同時,建校選址也緊鑼密鼓地推進。原培智學校建于一所因并校而停用的普通小學舊址,無法滿足教育、康復訓練的功能需求,必須重新選址。但濱湖區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緊鄰風景區,區域內的地塊都相當緊俏,相對寬裕的地塊地理位置又較偏遠,會給特殊學生帶來不便,也不利于將來特教學校對全區普通學校的相關指導。
區委、區政府和區殘聯、區教育局等在區域內反復排查,終于選中無錫市育英實驗小學的舊址。此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十分便利,位于惠山南麓,環境優雅,當時這一地塊已通過置換為城投公司所控,即將開發為會所,開發前景相當不錯。區委、區政府積極協調,為了支持濱湖的特殊教育,城投公司慷慨讓地。
項目順利進入實施階段。分管區長程虹親力親為,來到中心建設一線,她將籃球筐改建成象征星星孩子的“五角廳”,把毫無生氣的灰色水泥地改成彩色大理石拼接的五角,將冷冰冰的不銹鋼扶手換成溫潤親膚的木質高低扶手……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工匠精神”的孜孜追求,凸現著對特殊兒童的人文關懷。
項目實施中,區人大和區政協全程監督,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區人大代表和區政協委員定期檢查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確保把實事做好,把好事做實。
(四)選人
新特校的建設突飛猛進。師資這一關鍵問題又擺到了項目組面前。區教育局當仁不讓,主動作為,承擔了這一任務。
首先是確定新特校領導層面主要負責人。局領導班子反復比較、分析,最終確定了三位人選。首先是推選了原培智學校創辦人、時任育英實小校領導的諸慶擔任新特校的主要籌備人,這是考慮到諸慶校長不僅有籌建特校的經驗,還兼具普通學校的管理經歷。而原培智學校實際主持工作的顧萍萍老師,因為有多年培智學校管理、業務指導的背景,就推薦其擔任新特校的業務負責人。考慮到新特校的學生主要是自閉癥、智障、腦癱等殘障兒童,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智力發展特點更接近學前教育,因此教育局又在幼兒園干部隊伍中抽調了業務能力強、有人事管理經驗的查娟紅老師充實到新特校的領導班子中來。
教師隊伍組建也煞費苦心。除了原培智學校的在編教師留任以外,教育局一方面在普通學校宣傳,招收志愿加入特教隊伍的幼教、小學教師,另一方面通過新教師招聘,招收有特教背景的應屆畢業生。同時,又將區殘聯外聘的康復師也納入到新特校中來。這些康復師大多數屬外聘人員,原來無論是在殘聯系統還是特教系統,都缺少晉升的機會,給這支隊伍的專業性、穩定性造成諸多不利影響。區教育局、區殘聯兩家整合后通過公開和定向相結合的方法,給這些外聘教師創設考編的機會,現已有4名原康復部的教師通過公開招聘入編。
新特校教師管理打破身份性質的界限,統一納入區教育局人事科管理,外聘教師與在編教師同步進行職稱的評定,通過輪崗交流、多崗位培訓等形式,使教師了解和勝任各崗位的工作。目前的教師隊伍,既有醫療機構轉型具有醫護知識的專業人員和有資質的康復師,也有特殊教育專業機構畢業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新教師,還有奮戰在普教戰線多年的小教、幼教的成熟型教師。
區教育局專注于發展導向,安排新班子負責人到上海、蘇州等地知名特校掛職、學習,教師們也分期分批到浦東新區特教學校培訓進修,學習、吸收特教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
新特校從2012年6月立項,到2014年2月完成一期工程并正式投入使用,集康復訓練、培智教育、職業與生活技能培養為一體,為特殊孩子成長提供了適切環境。濱湖區教育局和殘聯通力合作,優勢互補,創新形成了新特校一套班子、雙重領導、三塊牌子的運作模式。
為進一步推動濱湖特教事業的發展,區政府牽頭于2015年初專門召開了“區教育康復中心管理工作協調會”,形成《無錫市濱湖區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錫濱政辦會紀[2015]9號),進一步理順區教康中心的管理制度,明確了對教康中心持續發展的具體要求,包括“加強管理,深度融合;深化內涵,提升質量;優化隊伍,提高素質;加快建設,完善功能”等4個方面。
教康一體模式激發了新特校的爆發力。學校開展了“走班制”基礎性學科課堂教學,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最適合發展的年級學習,能真正學得到知識和本領,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學校充分發揮聲波治療儀、水療儀等先進設施設備功能,讓每一個孩子的缺陷都得到了最有效的補償;學校在嚴格執行課程計劃的同時,開發實施了家政、園藝、互動多媒體等校本課程,開展了惠山泥人、數字油畫等特色社團活動,每一個孩子的特長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
濱湖區教康中心已然成為區域特殊教育發展的一大亮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局,2141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