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慶
創設“教康一體”機制催生特教發展合力
·諸慶
濱湖區教康中心教康一體機制的建立和發展,是區委、區政府頂層設計和區教育局、區殘聯優勢互補的成果,催生了區域特教發展合力,顯著提升了濱湖區特教發展水平。
教康一體;運作機制;資源共享
濱湖區教育局下屬的培智學校成立于1999年,沒有獨立的校舍,附設在一所小學內并作為該校的一部分,校長也由小學校長兼任。開辦10多年來,其規模一直維持在一、兩個班級,十幾名學生,四、五名教師,設施設備也十分簡陋。區內特殊學生家長紛紛選擇將孩子送到外區的特教學校就讀,特教成為當時濱湖教育發展的一塊“短板”。而濱湖區殘聯下屬的殘疾人康復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專門針對學前兒童進行搶救性康復訓練的機構,中心主任由區殘聯副理事長兼任,訓練地點在殘聯的辦公樓內,場地相對狹小,訓練師都是聘用人員。兩個不同性質的機構,屬于不同的條線,分散在兩個地方開辦,由兩個部門管理,都很難提升質量、獲得發展、滿足特殊孩子剛性需求。
2012年,濱湖區委、區政府站在整體推進區域社會事業發展的高度,把殘障孩子的事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來辦,謀劃將區培智學校和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整合,建立濱湖區教育康復中心,并將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的熱門地塊劃撥給了教康中心,投入重金進行加固改造和設備添置,力爭使教康中心成為濱湖社會事業的新亮點和濱湖教育的特色名片。
教康一體的特殊教育治理模式,有效催生了濱湖區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活力。近兩年,濱湖區榮獲了“江蘇省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集體”“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等殊榮。特殊教育補足了原有的“短板”,有力助推了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
殘障孩子的康復和教育,涉及多個部門,而最主要的是教育部門和殘聯。濱湖區教育局和區殘聯在區政府的協調下,整合了力量,發揮了1+1>2的作用,智慧地形成了教康中心一套班子、雙重領導、三塊牌子的運作機制。即由區教育局和殘聯共同協商組建教康中心領導班子,統一管理康復部和培智部;中心接受區教育局和殘聯的雙重領導,日常事務以教育局管理為主。雙重領導,也意味著雙重支持,在法人登記時新特校以“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康復中心(無錫市濱湖區殘疾人康復中心、無錫市濱湖區培智學校)”的形式出現,繼續保留了原來的兩塊牌子。
掛三塊牌子,使教康中心的日常運作更具靈活性,能以多種角色出現,特別是保持了上級經費下撥渠道的暢通。目前,教康中心的運作經費渠道有兩個,其一是教育局負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公用經費,其二是殘聯負責學前階段孩子的康復訓練費。兩個渠道的經費統一進入教康中心同一賬號,分開列支,年度審計。
目前的教康中心做到了人、財、物的統一管理、合理使用,教育、殘聯兩部門有分有合,人員統配,資源共享。教師要求做到一專多能,提供更多發揮才能的平臺;各項財、物力求做到物盡其用,大大提高了場地、空間、設備的使用率,實現功能的最大化。培智和康復兩個機構的整合,使人、財、物的使用更科學合理,減少了分頭運作的財政支出,也避免了政府的重復投入。
學校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體現在學生的發展成長上。教康中心提出了“讓每一個孩子得到最優化的發展,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最適切的教育”的辦學理念。所謂的“適切”,就是適當的、切合的。
康復部的孩子經過訓練,一部分會進入普通小學就讀,也會有一部分留在培智部學習,通常留下的孩子都是殘障程度相對較重的。從以康復為主到以學習為主的轉折中,有效的幼小無縫銜接,對這些低年齡的特殊兒童尤為重要。由于是在同一個校園里,便于培智部教師提前介入,了解這些孩子的康復情況、個性特點、生活習慣等,為學生下階段學習做好準備,最大限度減少這些孩子的不適感,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培智部的學生以集體教學模式為主,并根據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和需求設置合理的課程安排,強化了針對性和個別化訓練活動。有些孩子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半天課堂學習、半天個別化康復訓練,甚至對個別學生,采取一段時間以課堂學習為主,一段時間以康復訓練為主的方法。
康復和培智兩部門教師是一個整體,從學生的最優化發展考慮,兼顧到教育和康復,通過交流、溝通和綜合評估,給學生制訂出適切的教育和康復計劃,為特殊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肩負區域特教發展的重托,濱湖教康人始終堅持這樣一個信念:中心一定要辦出特色,辦成品牌。在確立辦學思想時,“兼愛”這兩個字讓教康人眼前一亮,情有獨鐘。溯古追今,教康人發現,這種“兼愛”的思想,正是大家孜孜以求的一種特教之愛。于是,“兼愛”成為新特校文化的核心內涵,成為每一位教康人教育思想與行為的引領。
辦學思想最直觀的呈現就在環境之中。早在改建中教康人就站在特殊孩子需要的角度,為他們創設便捷適宜的學習生活環境:無障礙通道、圓角設計、拐角和坡度的溫馨提示等,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教康人的用心。在創建現代化物質環境的同時,學校全體教職員工還注重對學生溫馨和諧心理環境的創設,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和細心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充滿愛的家園。
學校還把這種以“兼愛”為核心的教康一體學校文化輻射到了周邊地區。大學、社區、醫院、超市、派出所、中小學校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及社會志愿者來教康中心為孩子們提供醫療評估、視力矯治等多項服務,社工來校與孩子們開展春游、夏令營等活動。教康中心成為“兼愛”教育的聚集地和發散地。
教康中心的成立,為原本分屬康復與培智兩個機構的教師打造了專業研修交流的平臺。從省培到國培,從校內研討到校際交流,拓展了原康復中心教師的視野,提升了他們的業務能力。而培智部的教師可以在康復部這些特教專業畢業的教師身上學習特教知識。大家取長補短,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人事管理上,不管教師的身份性質如何,有無編制,都統一納入區教育局人事科管理,康復部外聘教師與在編教師同步進行職稱評定,并與工資待遇掛鉤。在每年教康中心的新教師招錄考編中,通過公開和定向相結合的方法,給外聘教師創設考編的機會。在最近3次的招考中,已有4名原康復中心的教師通過公開招聘入編,大大提高了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在平時的教師管理中,打破教師性質的界限,通過柔性流動、多崗位培訓等形式,使康復部和培智部教師能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融通。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教師的整體素質與專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級各類比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在2015年江蘇省微課大賽中,康復部和培智部各有一位教師獲一等獎,教康中心也獲得了優秀組織獎。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康復中心,214062)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