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剛
(重慶市榮昌中學校)
論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汪傳剛
(重慶市榮昌中學校)
高中數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研究科目,以人教版為例,針對目前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勞逸結合、注重實踐、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教學策略。
新課改;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目前大部分高中生對數學都是一種比較抵觸的態度,教師快速的教學方式和繁重的數學作業讓他們處于疲勞戰斗的狀態,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興趣不高。
1.分數決定高低的功利思維
從小學開始教師和家長就給孩子灌輸一個概念,分數就是一切。所以孩子們就以追求絕對的高分為目標,不斷參加各種奧數競賽,證明自己的實力。這種心態歪曲了數學原本存在的教學意義。
2.課堂氛圍嚴肅缺乏互動性
大部分課堂上總是教師在滔滔不絕地進行講解,而學生在下面壓縮餅干式的吸收。其效果可想而知,除了少部分思維比較敏捷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半懂不懂,這就又需要課后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
3.教師大力提倡題海戰術
現在學生學習科目多,負擔重,作業做不完。我們不難發現,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從中學就開始戴上了眼鏡,題海戰術消耗了他們大量的精力,損害了他們的健康。
1.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而這種欲望與考高分的欲望不同,一種是積極欲望,一種是消極欲望。這其中有很多趣味數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他們的大腦,用一種由內而外的天然方式,而不是人工進行開發。
2.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我們不難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數學的理論教學比較多,實踐教學少之又少。所以在此強調實用性,一個正方體紙盒的折疊與拆裝,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是不一樣的形狀,而無論教師怎么在講臺上苦口婆心,都比不上讓他們自己動手強,實體的感受與實踐,能讓他們有很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3.形成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認為學生就是消極被動的主體,要牽著他們走他們才會走,其實不然,大部分西方國家的課堂都是學生在上面講解,教師在下面進行點評。而中國學生習慣了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對于其不以為然,而讓他們自己上去講解后就會變得手足無措。所以多讓學生主動學習,培養他們的自覺性,也能讓他們理解教師講解的可貴之處。
學習不僅是紙上談兵,更要把所學到的東西運用于生活之中。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思維,更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讓他們愛上數學、理解數學、尊重數學,用數學嚴謹的方式對待學習和生活。
張夢潮.高中數學發展問題與研究[J].數學文化:基教研究,2012(06).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