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蓮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長山鎮蒙古族中心校 吉林松原 131109)
怎樣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胡曉蓮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長山鎮蒙古族中心校 吉林松原 131109)
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它獨特的魅力,它以優美的音色、明快的節奏、動聽的旋律、豐富的和聲構成美的形象,創設意境的和諧,激發人們的情感,讓人們去感知、體驗、參與,從而感受到美的熏陶,對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起著巨大作用。把現實生活音樂引入課堂,豐富課堂的現實內容,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加深對生活的認識,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音樂教學 審美能力 注重培養
對任何藝術來說,物質媒介是十分重要的。任何藝術特征,都是由它的物質媒介的性質所決定的。這就決定了它訴說人的聽覺。因此,音樂的欣賞活動是憑借聲音媒介,通過人的聽覺,使欣賞者激起美感,情操得到陶冶。
音樂欣賞不能只局限于學校的音樂課堂。實際上,學生每天從家庭和社會上所接受的音樂信息要比音樂課堂里多得多。由于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和某些音樂的商品化傾向,使家庭和社會的音樂生活呈現出十分紛繁復雜的情況。課堂音樂教學如果不密切結合課外音樂教育,給學生的家庭及社會音樂生活以必要的指導,那么就難以達到音樂的審美教育目的。
音樂不具有繪畫、文學那樣直接描繪現實對象的能力,他所表現的主要是主體(即作曲者)對客觀事物的感情反映和心理體驗。即使在有歌詞的音樂作品中,音樂的作用也主要是對歌詞內容進行感情概括,感情是音樂表現的主要手段。
音樂表現情感有自己的特點,它是通過聲音在時間中的運動及聲音運動度的強弱和節奏的張弛來表現相應感情的。所以,欣賞音樂中所直接感知到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觀事物,也不是某種思想的概念。而是音樂音響以及與其相伴隨的某種情感情緒。這種情感情緒的體驗在音樂欣賞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構成音樂欣賞的基本內容。音樂的這種注重情感的審美特征,要求音樂欣賞都必帶著情感去欣賞,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琵琶行》,欣賞者通過用感情去欣賞會想到一個畫面:“大弦嘈嘈如急魚,小弦切切如絲魚。雨聲,珠落玉盤聲,鷹歌水響,瓶破水流,刀槍碰撞”,仿佛也聽到了琵琶女演奏似的,獲得了極大的美感。
當今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信息技術廣泛運動于課堂教學,音樂學科也是如此,在教學設計中,在首先發展聽覺感受的同時,也可以適當的發展視覺感受、觸覺感受和肢體語言感受,以幫助聽覺感受,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例如我在音樂欣賞課中,先創設音樂情景,通過播放大屏幕,教師進行對樂曲的講解,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音樂,激發學生表現的欲望。學生熟悉樂曲后,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二次創作,如語音表達、肢體表達、文字表達等。整節課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即欣賞樂曲又體會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歡樂,使孩子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提高孩子們的審美素養。
審美需要良好的心境,體驗的前提是注意力的集中。教師同學生在一起聆聽音樂不僅有益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也有益于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傾聽與了解,更重要的事改變了教師的角色,調整了師生的關系,和諧了教學的氛圍。審美是離不開這些因素。更加立體、全面的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修養。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其本質是促進人的和諧和發展。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它獨特的魅力,它以優美的音色、明快的節奏、動聽的旋律、豐富的和聲構成美的形象,創設意境的和諧,激發人們的情感,讓人們去感知、體驗、參與,從而感受到美的熏陶,對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起著巨大作用。
在小學實施素質教育,音樂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現代的教育特征是充分展示人的主體性。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新的音樂教材著眼于人的發展,即以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表現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能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參與音樂學習的全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的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在進行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聽歌曲的旋律、節奏等要素”,讓學生感受音樂,從而分辨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把枯燥的音樂知識變成了一種音樂文化學習。審美需要良好的心境,體驗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
音樂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音樂。把現實生活音樂引入課堂,豐富課堂的現實內容,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加深對生活的認識,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胡曉蓮,女,1977年9月生。蒙古族,吉林省松原前郭縣人,漢語言文學專業,??茖W歷,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長山鎮蒙古族中心校教師,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研究。曾榮獲縣政府優秀教師稱號,被評為政府先進工作者。曾經在省、市、縣教育期刊發表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