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鑒
(重慶市江津區板橋小學 重慶 402260
為孩子插上科學的翅膀
吳 鑒
(重慶市江津區板橋小學 重慶 402260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就是探秘,探秘就是樂趣。“探索與操作”既能滿足幼兒動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滿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們青睞。因此,它是孩子學科學的必經之路。許多有科學成就的人終身忘不了愛因斯坦這句名言,把它當作座右銘,他們認為:當今不少自然科學書術語過多,枯燥乏味。其實,培養孩子愛好自然科學,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論,多么昂貴的設備,只需我們珍視孩子們可貴的好奇心,讓孩子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創造,并加以積極引導,這對于幼兒一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興趣 精神 實踐 創新
本人在科學課上,立足從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開始,讓孩子們通過我的課愛上自然科學,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1]
我在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我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我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2]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特別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我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鐵為什么會生銹?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學生帶著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我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地球上會有空氣 ”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我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欲望。我在科學課上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敢于創新,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并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秘。
探索與操作活動一般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的。因此,真正實現幼兒科學教育目標,我們教師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堅持讓孩子自己觀察,自己記錄,自己繪圖,自己獲得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1]張文正;為學生按上科學的翅膀;[J]《中小學教育》2014,(03).
[2]注重孩子的探索與操作----為孩子插上科學的翅膀;[J]《教育教學刊》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