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杰
(陜西省洋縣中學 陜西漢中 723300)
淺談高中歷史課中家鄉史的滲透
周振杰
(陜西省洋縣中學 陜西漢中 723300)
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從根本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高低,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有賴于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潮流。根據教育改革要求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五大學科核心素養。筆者認為在學科素養的培育過程中,家鄉的地方史教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著這樣的想法,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進行了一些嘗試,逐漸形成了將家鄉史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來開展歷史教學的新思路。
家鄉史是我們世代居住的地方史,是家鄉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和發展變遷。小的地方史構成大的地方史,它們又共同形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家鄉史是民族史國家史的細胞,也是大歷史的縮影。研究家鄉歷史可以小中見大,知微見著。我校所在的陜西省洋縣,就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炎帝氏族第一位首領魁隗氏出生地在洋縣華陽境內。家鄉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幾乎在歷史的每個重要階段都留下了濃墨重彩。與中華民族的大歷史息息相通,中國史的大多數結論都能在這里得到印證。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談到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時指出:“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現行中學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整個世界的大歷史,主要從宏觀角度演繹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較少兼顧各地方、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差異。因而影響了中學歷史教學的生動性與鮮活性。這些遠大空的歷史,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缺乏對歷史課的興趣。但每當談到與本地歷史密切相關的話題時,談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歷史,談到這些觸手可摸的家鄉史時,學生情緒激昂,爭論不休。教學中,教師因勢利導把課本知識與家鄉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勾通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對家鄉史事的親切感,用已感知的家鄉史事去感悟課本中的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用課本知識去詮釋家鄉史,用家鄉史來印證課本知識。很好地實現了《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的歷史課程應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課程內容的選擇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當進行家鄉史的滲透教學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的理解。盡管當前使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版)內容豐富,涉及面很廣,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其選取的材料多是有關全局性的,而涉及局部性的材料,總是有詳有略,有所側重。且教材中的材料多是有關主干知識的,僅能反映歷史發展脈絡。許多時候缺乏細節支撐的歷史課程,必然變得枯燥、乏味與難懂,極大影響了歷史學科的生動性、形象性,喪失了歷史學科應有的魅力。有些教材內容即使有細節,也很難顧及全國所有的地方。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要想將重要知識點講深、講透、講得生動、有味,要讓歷史不僅骨骼清晰,而且能有血有肉,鮮活豐滿,有時離不開地方史料的補充。
舊的歷史教育體系注重知識的接受,學生往往局限于死記硬背,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通過新的學習方法,培養動手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由于教材課程缺乏時代感和親切感,而地方史涉及的人物、事件往往是學生熟知的身邊事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回歸生活,在已有社會生活基礎上建立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認識、理解和反思,擴展了課程視野,因此在學習中會有更大的興趣。如在學習古代經濟時我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我們縣城里的中心廣場為什么叫“官市”,“官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都有哪些職能,反映了古代商業經濟的什么特征等等。先讓學生調查訪問,然后進行討論。還如在講授“文化大革命”史時學生一直對老師所講內容質疑,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查閱地方史志,對發生武斗的地點進行實地考察,搜尋殘留在舊建筑上的標語,與父祖輩交流,拜訪參加過串聯的老人等,以此印證了課本和課堂內容。還比如在講文化史時我們要求學生采取力所能的方式手段考查探究校園內的大成殿自北宋以來的變遷史,尤其是民國初年和“文革”期間的歷史。要求學生能概述孔廟簡史,解釋重大政治活動對孔廟的影響,理解重要歷史階段的文化政策和階段特征。這些活動在豐富了地方歷史知識的同時,鍛煉了社會實踐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深化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對家鄉的認識,也增強了合作意識,較全面地培養了學生學科素養。這些方法途徑密切了學生與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激勵學生對歷史現象和社會現實進行觀察與思考,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而且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1.教師主體——歷史課堂上對地方史的滲透
要求教師廣泛涉獵,精心備課。首先要熟悉地方史志,走訪家鄉的歷史遺跡,收集有關的歷史文物,整理歷史傳說,形成比較完整的地方史知識體系。其次備廛時要精選史料和教學素材,精心設計過程,在恰當的環節自然嵌入,適時滲透,要避免生拉硬扯和喧賓奪主。在中學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直接在知識傳授過程中直接告訴學生有關地方史在某一階段的情況,在某一歷史事件中的地位,這是教師主導的講解,優點是教學效率比較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點題,利用學生掌握的史料和對家鄉史的理解進行探究式學習研討,教師進行點撥,提高學生對地方史的認識。
2.學生主體——自主式探究式學習滲透
可由教師布置探究地方歷史的任,要求學生利用周末、寒暑假,走村串巷,進圖書館、博物館,查閱資料,組織寫作等。要按學段根據教學內容周密的安排計劃,要就地取材,要切實可行。
總之,家鄉史是豐富的資料寶庫,有取之不盡的教學素材,適當發掘家鄉史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學校課外活動,對歷史學科素養的養成有極其重的作用,更有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