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學英
(天津市大港油田港獅幼兒園 天津 300000)
淺談幼兒在數學中的成長
喬學英
(天津市大港油田港獅幼兒園 天津 300000)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它又無時不刻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一片樹葉、五只小鳥、馬路邊的廣告牌是方形的、我的紐扣是圓形的……既然它如此貼近我們,我們為何就不能讓孩子主動去發現、去探求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奧秘?因此,能讓孩子能在自由擴展的玩當中尋找一些數的規律,知道數字和數量的關系是必要的。同時以游戲的形式貫穿活動的各個環節,喻教于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幼兒 數學中 成長
借助游戲情節,將數學教學的目的巧妙地轉化為游戲本身的內容和規則,使幼兒在活動中擺脫“完成目標”的包袱,從活動過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在《拔蘿卜》的活動中,以拔蘿卜、送蘿卜、吃蘿卜這幾個貼近幼兒生活的、連貫的游戲情節貫穿整個活動,凸顯了幼兒的生活情趣,在輕松的游戲中,活動的目的已悄然融入到游戲的內容和規則中。活動中選用的教具和塑料玩具都是幼兒平常熟悉、喜歡玩的物品,既能讓幼兒在活動中滿足拔蘿卜的興趣,鍛煉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又能把數學中數物的匹配練習融入其中,使數學活動更具有情趣性。
1.幼兒的個體差異決定了他們操作學習的層次性,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應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合理安排各個游戲環節,讓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提高。在小班期末的時候,幼兒就已經感知了5以內的數量,許多老師會認為:向中班幼兒提出6以內的數物對應是不是比較簡單?我們在觀察中發現,在很多孩子中,唱數的現象比較多,雖然也有很多孩子通過其他渠道會認6以內的各個數字,但孩子們的這種認識可能只是基于對數字的機械記憶,而并非真正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在《拔蘿卜》這個活動中,重點放在借助游戲中的反復操作,引導幼兒學習多種方法數數,從而正確感知6以內的數量?;顒拥碾y點是知道一些比6多的數量,這也是本次活動知識點的延伸,借此拓展幼兒的潛在能力,讓幼兒一起嘗試點數比6大的數量,找出比6大的數量,給一些能力強的幼兒提供了“跳一跳吃葡萄”的機會,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在有梯度的教學活動中各有提高。
2.在數學教育游戲活動中,幼兒處于顯性的主體地位,教師處于隱性的輔導地位。因此教師不能以導演的角色出現在教育活動中,要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巧妙對活動進行指導。有時,教師是游戲的介紹者,向幼兒講解教學中的游戲規則與玩法。如《拔蘿卜》游戲中,為了讓幼兒明白“拔蘿卜”的規則,老師是介紹者;有時,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是幼兒的游戲伙伴。一般情況下教師以觀察為主,當幼兒活動中出現困難時,可以適時的加以引導、鼓勵,傾聽幼兒的討論與表述。如“拔蘿卜比賽時當幼兒出現“一顆”和“一條”的概念混淆時,老師適時加以引導;有時,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組織幼兒討論在數學游戲中發現的問題或解決的辦法。有時,老師僅僅只是材料的提供者和活動的旁觀者。但不管是哪一種身份,老師都應該有一顆寬容的心,當我們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特別注意個體差異,尤其在材料投放上,要充分考慮不同幼兒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同時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也是必須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與活動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幼兒借助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思維活動,讓多種感官與學習改變了“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幼兒數學操作的內容較多,讓幼兒多進行小組合作操作的實踐活動,是可以培養幼兒的團體精神,達到輕松樂學的氛圍。
讓幼兒在圖畫欣賞中喜歡數學,讓幼兒從喜歡看的畫、美麗的圖案和圖形的組合中尋找數、量、形狀等數學內容。如:設計幾幅用各種圖形拼成的畫面,讓幼兒欣賞,引起他們的興趣。然后,教師準備相應的材料,讓幼兒自己構建畫面,并讓幼兒動手剪、貼、拼、畫,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時也學到數學方面的內容。
1.操作目標具體 體驗數學
制定目標時,要考慮幼兒認知、情感方面的內容和要求,而且每個方面都有一個重點。認知方面,主要引導幼兒學習一些淺顯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如:教師將學習3的組成的認知目標定為:引導幼兒將3個物品分成兩份,啟發幼兒尋找不同的分法,學習講述分合過程和分合式,初步體驗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由于這個目標找的準確,所以操作性較強。情感方面:包括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在制定時主要體現層次結構。如:首先讓幼兒愿意參加數學活動,進而想操作數學活動材料,再次能按教師的要求擺放或自己創作。
2.操作注重整體 發展數學
采取分組活動,提供幾組不同內容的操作材料,讓每組幼兒輪流操作。在安排材料時,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每組材料是不同類型,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來鞏固相同的內容。如提供幾組材料:(1)看數字卡片擺實物;(2)看數字卡片印點子;(3)看點子數量擺實物;(4)看數字涂色。四組材料不同,方法不同,體現的層次不同,這也遵循了針對個體面向全體的原則,也可以使所有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都得到發展,并不是全篇一律,避免了用一把尺子衡量人的缺點。
3.操作實效性強 感知數學
不要認為幼兒動手就算操作,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兒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活動。注重其實效性。如:在學習“9”的組成。課上教師為每個幼兒準備了9粒石子,教學時,要求幼兒先數一數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兩部分,試試有多少種分法?幼兒興致勃勃地開始來操作,還未等幼兒完全分好,教師已請幼兒回答結果,教師雖說讓幼兒操作但不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操作時間,這樣操作只是走過場而已。教師可設計成如:準備9種物品(1)按大小分,(2)、按顏色分,(3)、按形狀分,(4)、物品上有無圓點來分,教師讓幼兒操作時,應進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還可以按什么分?這種描述盡管只是對感性認識的描述,但它卻是形成概念和判斷的基礎。所以在設計操作時,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要求,來規定操作程序和規則,設計操作的步驟及需要幼兒觀察和思考的問題。幼兒只有通進比較觀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組成,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來操作也是保證操作成功的重要條件。
總之,動手操作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操作活動學習數學,提高了幼兒學習興趣,又有利于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觀察力、判斷推理等能力。操作活動使幼兒的個性得到了發展,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在這個以科技為中心的社會,必須把基礎學科學好,而在幼兒這個還沒定型的時期,我們老師的教育方法至關重要。加強數學研究與數學教育,從幼兒抓起,提高全民族的數學素質,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讓我們的祖國永遠屹立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