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
(江蘇省沭陽縣隴集中學 江蘇沭陽 223600)
初中物理新課改教學探微
李 榮
(江蘇省沭陽縣隴集中學 江蘇沭陽 223600)
物理教學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學任務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而采取的教學活動方式。物理教學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理教學策略能否有效地開展,以下就中學物理教學的策略進行探討。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學 興趣
初中階段學生接觸了常見的幾種力,分別是重力、摩擦力、彈力與浮力等等。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常常遇到力學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而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尤其是物體同時受到幾個力作用的分析,學生往往感覺很困難,對受力分析沒有好的方法而導致問題的錯誤解答。受力分析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下面筆者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淺談初中受力分析教學的幾點體會。
對于力學作圖(作出物體受力示意圖),學生常常出現多畫了力或少畫了力,原因是學生根據習題內容憑經驗或感覺作圖,或者有“也許就這樣畫”的想法而沒有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導致作圖時出現錯解。
例1.1.作出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所受的力(圖1);
2.作出踢出去正沿著斜面向上滾的足球所受的力(圖2)。
對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物體受到一個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錯解為如(圖3),沿斜面向上滾的足球則錯誤地認為受到一個沿斜面向上的力,錯解為如(圖4)。
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受力分析,教學中我讓學生掌握“一一對應”的原則來對這類習題進行受力分析,即一個力對應一個施力物體。因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體受到的每一個力都必然對應著一個施力物體。作圖時要求學生每畫一個力就找出這個力的施力物體,如果找不到則這個力就不存在。例如圖1,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這三個力的施力物體分別是地球和斜面,而沿斜面向下的力F就找不到施力物體,所以這個力不存在。同理,圖2中足球受到重力、斜面對足球的支持力與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的力就找不到施力物體,所以沒有沿斜面向上的力F,足球沿斜面向上滾是由于慣性。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多畫或者少畫力了,這個原則還可以應用在草地上滾動的足球、向空中拋出去的籃球與在行駛中的汽車發動機突然熄火等等的受力分析。學生掌握“一一對應”原則后,在作圖時就不會多畫力或少畫力了。
學生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得到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結論。但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為什么要勻速拉動木塊呢?因為勻速拉動木塊時,拉力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即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這就是用二力平衡來解決摩擦力的大小。學生學習了摩擦力以后,常遇到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狀態有關這一類型的習題,此類習題就可以用平衡力來分析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例2.如圖5所示,用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將重8N的木塊壓在豎直墻面上,木塊靜止,木塊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N,當水平向右的力增大為15N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將_____(填變大、變小、不變)。
分析:水平向右的力為10N時,木塊在豎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摩擦力,因為木塊靜止,所以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木塊的重力等于8N。當水平向右的力增大為15N時,根據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這一結論,學生往往認為壓力增大了所以摩擦力也增大了,在橫線處填變大,這是錯誤的。因為木塊此時仍處于靜止狀態,它受到的摩擦力與重力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大小不變仍等于8N,所以本題的兩個橫線處分別填8N和不變。
例3.物體在水平向右大小為3N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6),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是_____N。當拉力大小變為5N時,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是_____N。
分析:物體在拉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水平方向物體受到的摩擦力與拉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摩擦力的大小等于3N。當拉力變為5N時,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沒有改變,物體受到的摩擦力仍是3N,此時物體做變速運動,所以本題兩個橫線處都填3N。
可見,在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狀態有關時,用二力平衡來分析解決摩擦力的大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當一個物體在豎直方向同時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下,分析物體所受的支持力和物體對另外一個物體的壓力時,學生由于沒有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而錯解習題。對此類型的受力分析,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來分析,不然,學生不僅掌握不了正確的分析方法,有時還會誤導學生。
初中階段物理受力分析雖然理論性強、知識面廣、綜合程度大,但具有研究對象比較簡單、不考慮互成角度與只要求作力的示意圖等特點。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總結并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學生在解題時就不會誤入歧途而出現錯誤,對力學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初中力學受力分析方法小結如下幾點:(1)重力必先考慮。因為地面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所以重力必先考慮,這點往往被很多學生忽略。(2)明確受力物體及其運動狀態。(3)明確所受的力與施力物體即“一一對應”原則。(4)應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與“二力平衡”分析所要求的力。學生用以上四點方法結合力的概念、性質及方向來進行受力分析,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所述是針對學生在此方面常遇到的問題而采取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受力分析,掌握科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這一點也是初中物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體現。